古代什么人不能喝白酒喝啤酒,漢代人喝得什么酒

夏天,為啥有人不喝啤酒,卻要喝白酒。夏季喜歡喝點白酒的人基本都是有多年飲酒習慣的人,這部分習慣了白酒的酒勁和味道,給他們喝啤酒會覺得不解渴,比如我老丈人就喝了一輩子白酒,他是不喜歡喝啤酒的,因為給他感覺啤酒沒有味道,酒勁也太小,啤酒的單價一般都比白酒低,但是對于喝酒的人,幾瓶啤酒不足以解渴,這點不像喝點白酒實惠,因此很多人出于經濟考慮夏天也喜歡喝點白酒,比如在農村的小商店里,很多十幾元的白酒都非常受歡迎,能夠天天去買啤酒喝的人,這屬于經濟條件不錯的人。

1、漢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還是其它什么酒?

1、漢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還是其它什么酒?

我國有非常悠久的酒文化,從夏商周的上古時期開始就有“杜康造酒”的傳說,不過,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的話,古人的酒量似乎一直是個謎。印象里,很多古人喝酒就跟喝水一樣,那酒量真的是高得離譜,話說回來,古人喝的酒跟咱們現在喝的完全不一樣,那時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發(fā)酵酒,并非高純度的蒸餾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實際上根本經不住現代的酒水。

史料記載當中,漢朝名將韓延壽,可以“飲酒石余”,而于定國則是“食酒至數石不亂”,古代一石的量是非常嚇人的,別說這么多酒,就是喝這么多水都很難受,然而史料上的古人,不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個沒事兒人一樣。事實上,這些海量的古人所飲的,全都不是如今流行的蒸餾酒,從上古先秦到元朝之前,國人主要流行飲用的,幾乎都是低度的發(fā)酵酒,酒精度數通常在十度之內,

最初的釀酒傳說,就是說因為發(fā)現堆積在一起的果實還有被水泡了的糧食,就逐漸產生出酒精等物質,這個過程也就是發(fā)酵,人們偶然之間,發(fā)現了酒。對于發(fā)酵來說,酒精度數不能高,一旦超過十度,就會停止發(fā)酵,通常來說,用同等的糧食釀酒,出酒量越低,說明其度數越高,在古代超過十度的酒都被稱作是上品,價格是相當不菲的,因為上好的酒,需要消耗很多的糧食。

《漢書》當中記載,西漢時期的釀酒情況是“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而后來的東漢就發(fā)展成“稻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上樽”,度數明顯有了上升,古人形容度數高的酒是“美酒為毒”,并且價格也很貴。漢朝時期,北方人主要用高粱、粟米釀酒,而南方則使用稻谷,當時的糧食產量仍舊是比較低的,因此需要消耗眾多糧食才能釀的酒,即便度數低,還是很貴,

因為釀酒技術的差異,古代的發(fā)酵酒,其實更像是如今的酒釀之類,雖然含有酒精,但含量是非常低的,這跟后來出現的蒸餾酒,完全是兩碼事。宋元時代,蒸餾酒出現,利用酒精與水的沸點不同將酒精分離,提高酒精度數,漢朝距離蒸餾酒出現的時代,有千年歲月,當時根本就沒什么高度的酒,再怎么高也不會超過二十度,喝多了喝得肚子脹,倒是比醉酒的可能性更大。

2、古代人喝白酒為什么要燙燙再喝?有什么好處?現代人也可以燙了再喝嗎?

2、古代人喝白酒為什么要燙燙再喝?有什么好處?現代人也可以燙了再喝嗎?

“燙一壺老酒”這話聽著就古色古香,酒燙熱了喝,自古以來國人喝酒的一大特色。為什么要把酒燙燙再喝?追根尋源,有這么幾個緣由:一是生存條件決定拒絕冷飲,中國是東方農耕文化,長期的植物類食物為主,生冷飲食就會傷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熱了,酒是高級飲品,自然的要燙熱了喝,二是為了更盡興。古時候低度酒,包括黃酒、米酒,一應酒類飲品,

低度酒燙熱了喝起來會上頭快,一口悶下去立馬會有熏熏然感覺;高度酒燙熱了會使酒精揮發(fā)一些,可以喝的多點。再者,古人喝酒與喝茶一樣,都有儀式,燙酒就是喝酒的一項重要儀程,儀式感能使活動和人本身升華更高層面??刹皇乾F在人所說的“裝逼”,三是健康養(yǎng)生的需要,體現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實質。無論低度酒、高度酒,只要是純糧食釀造酒,性質都是暴烈的,只是程度不同,

3、夏天,為啥有人不喝啤酒,卻要喝白酒?不熱嗎?

每年一進入夏天,夜晚的空氣中都會飄散著燒烤和啤酒混合的香味,這個時候晚上邀上三五好友圍坐在一起,大口喝著啤酒,一邊擼著串或吃著麻辣小龍蝦,這是很多人特別喜歡的休閑方式。尤其是年輕人,如果夏天不擼上幾次串,喝上幾次冰鎮(zhèn)的啤酒,這個夏天過的都會感覺索然無味,啤酒作為舶來品在中國的歷史不過100年左右,而且今年也是啤酒的“啤”字誕生一百周年,雖然作為引進的發(fā)酵酒,但這并不妨礙啤酒成為中國產量最高和銷量最多的酒水。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