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代白酒度數(shù)低,是不是古代的白酒度數(shù)低

今天我們就來揭秘為什么古代人喝酒為何能做到千杯不醉吧~~~~古代的豪放人士都愛酒,比如那武松打虎之前狂飲十八碗酒,卻走路絲毫不慌武松真的有那么能喝嗎?古代白酒度數(shù)到底有多高。為什么古代的人都是千杯不醉,萬杯不倒的人物,經(jīng)常在詩詞中看到古人寫自己喝酒千杯不醉什么的,一直很好奇,白酒不是度數(shù)都挺高的嘛。

1、古代很多人喝酒都是一碗一碗的喝,是不是古代的白酒度數(shù)低?

1、古代很多人喝酒都是一碗一碗的喝,是不是古代的白酒度數(shù)低?

元代之前,中國古代酒都是由谷物發(fā)酵而成的。即使釀酒工藝優(yōu)良,酒精度也不超過十度,普通老百姓平時所喝的酒精度也就在三四度左右,雖然在《周禮注疏》里面記載有白酒,但那時的酒不是蒸餾酒(現(xiàn)代白酒),而是用白米釀造的酒,相當于今天的米酒。水滸傳中有一節(jié)是武松打虎,武松喝了十八碗的“三碗不過崗”酒,首先可以肯定不是現(xiàn)在的白酒,第一宋代還沒形成蒸餾的工藝;第二即便那時候有,十八碗基本相當于今天的四斤左右,一個人喝四斤40-60度之間的白酒,正常情況下都會酒精中毒,打虎的故事也就不會發(fā)生了,

水滸傳中曾有描述,店小二篩酒,其實就是過濾掉酒糟等雜質(zhì),武松喝的也就是十度左右的米酒,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也不是什么難事。蒸餾酒是從元代開始在華夏大地普及的,蒙古人地處北方,氣溫比較寒冷,所以需要度數(shù)高的酒來取暖。蒙古人入住中原后,為了凸顯其自身文化,所以在中原地區(qū)大力推揚他們的酒文化,也就從元朝開始,蒸餾酒開始在華夏大地普及,

2、古人的白酒度數(shù)有多高,為何能夠做到千杯不醉?

2、古人的白酒度數(shù)有多高,為何能夠做到千杯不醉?

經(jīng)常在詩詞中看到古人寫自己喝酒千杯不醉什么的,一直很好奇,白酒不是度數(shù)都挺高的嘛?為啥他們都不會醉呢?今天我們就來揭秘為什么古代人喝酒為何能做到千杯不醉吧~~~~古代的豪放人士都愛酒,比如那武松打虎之前狂飲十八碗酒,卻走路絲毫不慌武松真的有那么能喝嗎?古代白酒度數(shù)到底有多高?為什么古代的人都是千杯不醉,萬杯不倒的人物?可要擱現(xiàn)在三杯白酒下肚,就估計不行了。

3、中國的白酒什么時候到五十度的,古代不都是幾度嗎?

3、中國的白酒什么時候到五十度的,古代不都是幾度嗎?

首先,中國古代沒有酒精刻度的概念,判斷酒精度的主要方法是搖晃酒液看酒花,分為大清花、小清花、云酒花、二酒花、油酒花,古時白酒的酒精刻度究竟有多高,只能通過現(xiàn)代技術(shù)檢測的酒花大小與酒精度對應(yīng)關(guān)系來推斷。大清花大如黃豆,消失極快,酒精含量為60~75°;小清花大如綠豆,消失稍慢,酒精度在50~60°;云酒花大如大米粒,重疊二至三層,散失時間為20″左右,酒精度在40~50°之間;二花是大如大米和小米大小不等重疊,形狀似云花,酒花散失時間更長,酒精度在15~40°;油花則大小如破碎的小米粒,酒液表面布滿油珠,是高級脂肪酸,酒精度在5°。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