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為什么愛喝白酒,為什么古代文人墨客均好酒

我換個問題來回答您,“為什么大部分中國人喝米酒卻不愛喝紅酒”,其實不是愛喝不愛喝的問題,而是長期以來的習慣。如果遇上在紅酒啤酒白酒等諸多酒品中只選白酒喝的朋友,一般酒齡都比較長,酒量大,愛喝白酒的人一般有相對穩(wěn)定的交際圈,喜歡幾瓶白酒三五老友的聚會場合,大家相互無所拘束,自在揮灑,不用為說話的措詞用句,行止的禮儀規(guī)范有所顧慮。

1、為什么古代文人墨客均好酒?

1、為什么古代文人墨客均好酒?

在咱們的印象當中啊,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學問人,都愛喝酒。得虧那陣兒是沒有汽車呀,要不然都得酒駕逮起來,“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那陣兒沒汽車,據(jù)說啊,這人一喝酒就興奮,一興奮啊,頭腦就閃靈光,容易捕捉創(chuàng)作的靈感,酒精刺激人,能發(fā)揮各種的想象力和潛在能力,這文章寫的就出奇。有典故,比如說,咱們東晉的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有《蘭亭序》,那就是喝多了以后寫的,醉書《蘭亭序》,等他這酒醒了,再讓他寫,哎呀,寫不出來了!就這陣兒晃晃悠悠,朦朦朧朧的,這勁頭兒啊,似有若無,赫!寫得特別好,

他這么大能耐,自己再仿學都學不出來。咱再說說杜甫,杜甫剛住這個成都他那個草堂的時候,就寫過一首《客至》,都落了佩了,都住草堂啦,還忘不了喝酒吶,“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旁邊一老頭兒,隔著籬笆墻,“來,干杯!”倆人還喝呢!借酒澆愁。那么也有喝美了的,李清照,那位說這不是女的嗎?女的也喝酒?好么~!女的喝的更多!前兩天那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名字就是出自李清照寫的《如夢令》,這首詞的頭兩句寫著啦,“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昨晚上刮風下雨,啊,睡一宿挺美,我都睡一宿了,這酒還沒醒呢,還迷糊呢,“哎呀,好睡好睡!”還好睡呢!喝多少呀這是。

現(xiàn)在也是一樣,酒桌上您看那女的,敢端杯,就夠嗆,這女的要能喝,這比這男的邪乎,最有名的當屬李白了,有詩為證啊,“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蹦闱?,李白呀,經(jīng)常去這個都城長安的酒樓里喝酒,都城長安那是多繁華呀,酒肆兒、酒樓,太多啦,喝多了他也不回家,好么,直接就溜桌,在人那兒睡了。

這陣兒正睡著呢,好,唐玄宗找不著人了,上班兒沒來,上朝沒人,哪兒去了?快快,撒人兒找去,這個~不定又在哪家兒呢,挨家兒轉(zhuǎn)啊。好不容易找著了,大爺醒醒吧,醒醒吧,皇上找您去一趟,噢,走?!鞍?,皇上,我來了,呃~怎么沒酒?。课铱墒巧裣?,我是酒~中仙,我還得接著喝。”還要酒呢!您看見沒有,其實呢,他這酒量未必這么大,因為當時他們喝的那個酒呀,跟今天咱這個高度白酒啊,還不大一樣,更像咱們今天的黃酒,咱們現(xiàn)在喝的這白酒,這釀造技術(shù)啊,元代才逐漸形成,明清的時候,白酒才逐漸的取代了黃酒,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兒。

古人喝酒啊,都是大碗兒喝酒,很豪爽,度數(shù)呢,也很低,古代一斤大米能出7斤酒,那個時候的酒精度數(shù),也就相當于啤酒,4-5度的意思。那也不少啊,李白斗酒啊,一斗多大呀?唉,古代的容器標準啊,換算一下,咱拿現(xiàn)在瓶裝啤酒那瓶子容量核算一下的話啊,斗酒,也就9瓶啤酒左右,度數(shù)又不高,喝了也就10來瓶,酒量要大一點,那還沒到醉的程度呢,微醺,甚至哪兒也不是哪兒呢,這個大腦正好興奮呢,唉,有點兒來勁兒,再碰見李白這樣的詩仙,詩興大發(fā),作幾十首詩呀,唉,那也就是小菜一碟,當酒肴兒了他。

2、愛喝白酒的人是什么性格?

2、愛喝白酒的人是什么性格?

喜歡喝什么酒反應出你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只要不酗酒,愛喝酒的人一般性格開放,喜歡交友,甚至有一定的表現(xiàn)欲,如果遇上在紅酒啤酒白酒等諸多酒品中只選白酒喝的朋友,一般酒齡都比較長,酒量大。這類人中年人較多,年輕人相對較少,這種人其實已經(jīng)不再把酒當作交際應對的媒介,而是把喝酒當作一種享受了,愛喝白酒的人一般有相對穩(wěn)定的交際圈,喜歡幾瓶白酒三五老友的聚會場合,大家相互無所拘束,自在揮灑,不用為說話的措詞用句,行止的禮儀規(guī)范有所顧慮。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