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就不犯這個毛病,可以少喝一些既滿足了身體對酒精的需要,又不是那么的難受。春節(jié)里,在農(nóng)村親戚朋友串門酒桌上為啥很少喝茅臺、五糧液酒,即使有人帶也很少人喝,上了年紀以后飲食喜歡清淡一些的,喝白酒的人喜歡來點清淡的小涼菜,這個比較適合歲數(shù)大的人慢用。
1、喝啤酒的人越來越多,可為什么喝白酒的人越來越少?
我認為年輕人還是喝啤酒好,最起碼啤酒不整那么多添加劑等等,而啤酒喝完還清醒,辣酒喝完越來越醉,現(xiàn)在一般年輕人能承受住辣酒的也越來越少,再說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般都在外地所以喝啤酒好點,相對安全性也高一點,再者重點說辣酒有敵敵畏,所以一般不喝,不到逼不得已不喝在家適量喝點辣酒還行,人啊注重生命還是遠離酒比較好。
2、為什么有人說久經(jīng)酒場的人都喜歡喝白酒卻很少沾啤酒?
1、身體的原因:啤酒喝多了必須要排泄,很多人兩瓶啤酒下肚就像打開閥門一樣,頻繁的上廁所,年輕人的新陳代謝快,消化和排泄的也快,到了一定年齡以后消化功能減退,喝啤酒排泄不出去,憋的慌也脹得慌。白酒就不犯這個毛病,可以少喝一些既滿足了身體對酒精的需要,又不是那么的難受,2、啤酒和白酒的配菜:年輕人喝啤酒喜歡重口味的菜,不是特別油膩的,就是麻辣有味的。
上了年紀以后飲食喜歡清淡一些的,喝白酒的人喜歡來點清淡的小涼菜,這個比較適合歲數(shù)大的人慢用,年輕人喜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啤酒可以說是正對胃口。歲數(shù)大點的喜歡嘮嗑,淺酌慢飲正適合年齡大一些的人,3、喝酒的心氣不一樣:年輕的時候喜歡爭強好勝,啤酒一瓶一瓶的吹可以增添聚會的氣氛,白酒要是可瓶吹直接就醉了。
3、古代人喝白酒為什么要燙燙再喝?有什么好處?現(xiàn)代人也可以燙了再喝嗎?
“燙一壺老酒”這話聽著就古色古香,酒燙熱了喝,自古以來國人喝酒的一大特色。為什么要把酒燙燙再喝?追根尋源,有這么幾個緣由:一是生存條件決定拒絕冷飲,中國是東方農(nóng)耕文化,長期的植物類食物為主,生冷飲食就會傷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熱了,酒是高級飲品,自然的要燙熱了喝,二是為了更盡興。古時候低度酒,包括黃酒、米酒,一應(yīng)酒類飲品,
低度酒燙熱了喝起來會上頭快,一口悶下去立馬會有熏熏然感覺;高度酒燙熱了會使酒精揮發(fā)一些,可以喝的多點。再者,古人喝酒與喝茶一樣,都有儀式,燙酒就是喝酒的一項重要儀程,儀式感能使活動和人本身升華更高層面??刹皇乾F(xiàn)在人所說的“裝逼”,三是健康養(yǎng)生的需要,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實質(zhì)。無論低度酒、高度酒,只要是純糧食釀造酒,性質(zhì)都是暴烈的,只是程度不同,
4、漢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還是其它什么酒?
我國有非常悠久的酒文化,從夏商周的上古時期開始就有“杜康造酒”的傳說,不過,對我們現(xiàn)在的人來說的話,古人的酒量似乎一直是個謎。印象里,很多古人喝酒就跟喝水一樣,那酒量真的是高得離譜,話說回來,古人喝的酒跟咱們現(xiàn)在喝的完全不一樣,那時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發(fā)酵酒,并非高純度的蒸餾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實際上根本經(jīng)不住現(xiàn)代的酒水。
史料記載當中,漢朝名將韓延壽,可以“飲酒石余”,而于定國則是“食酒至數(shù)石不亂”,古代一石的量是非常嚇人的,別說這么多酒,就是喝這么多水都很難受,然而史料上的古人,不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個沒事兒人一樣。事實上,這些海量的古人所飲的,全都不是如今流行的蒸餾酒,從上古先秦到元朝之前,國人主要流行飲用的,幾乎都是低度的發(fā)酵酒,酒精度數(shù)通常在十度之內(nèi),
最初的釀酒傳說,就是說因為發(fā)現(xiàn)堆積在一起的果實還有被水泡了的糧食,就逐漸產(chǎn)生出酒精等物質(zhì),這個過程也就是發(fā)酵,人們偶然之間,發(fā)現(xiàn)了酒。對于發(fā)酵來說,酒精度數(shù)不能高,一旦超過十度,就會停止發(fā)酵,通常來說,用同等的糧食釀酒,出酒量越低,說明其度數(shù)越高,在古代超過十度的酒都被稱作是上品,價格是相當不菲的,因為上好的酒,需要消耗很多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