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和白酒哪個難喝,喝起來和白酒有什么區(qū)別

再要往細里說黃酒喝起來和白酒有什么區(qū)別,那就是黃酒的成分和白酒不可同日而語。黃酒和白酒喝法有所不同,一般的,黃酒都要溫熱喝,不喝涼的,中國幾千年的國酒都是低度數(shù)的黃酒或者米酒(廣義上,米酒和黃酒是同一種酒)比如曹操煮酒論英雄,或者古代小二們倒酒前都要篩酒,就是米酒飲用前用來加溫或者過濾的一種方式黃酒度數(shù)低,不殺菌所以要煮酒古代狀元紅,女兒紅,花雕等等都是指米酒,自古文人詩情畫意,無酒不歡,說的都是低度數(shù)的米酒,如果是兩三杯就醉的白酒,詩興未發(fā)人就不行了,又如何寫出“三杯兩盞淡酒”一類的風情,就連粗獷的水滸傳中所描述的酒,都是低度數(shù)的黃酒否則怎么可能大碗喝酒,豪氣萬丈,而高度的白酒只能小杯細抿一直到元朝蒸餾技術的興起才開始出現(xiàn)高度數(shù)的白酒(燒酒),也就是說幾千年的黃酒(米酒),幾百年的白酒雖然明清兩朝已經(jīng)有了白酒,但是社會還是比較歧視白酒,認為白酒是不正經(jīng)的或者勞動窮人尋求刺激才喝的但是白酒有兩個優(yōu)點,一是,勁大,解乏,適合勞作一天的人,二是,白酒價格便宜,用高粱就可以釀制,不像黃酒米酒那樣需要用糧食主要還是因為白酒價格便宜,使白酒最終開始產(chǎn)量在清朝年間就超過了黃酒(米酒)但直到民國期間,上層社會和精英都是只認同黃酒(米酒)的,包括民間百姓也是平常喝白酒,而把黃酒珍藏起來白酒還是勞動者解乏用的廉價酒而白酒真正翻身是在解放后,國家整合傳統(tǒng)酒廠,建立國營大廠,而解放后這段時間,經(jīng)濟困難,糧食比較緊缺,大米不夠吃,國家大力推行新工藝白酒,這最終導致黃酒(米酒)徹底一蹶不振,逐漸被邊緣化,而白酒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所以幾千年國酒地位黃(米)酒突然消失了,而白酒瞬間興起了,各大白酒廠商紛紛花巨資打造中國酒文化,白酒儼然成為新國酒的樣子以至于現(xiàn)在說到酒,國人第一印象就是白酒,而米酒或者黃酒就邊緣化了,甚至和料酒一個水平了難喝不難喝看,因人而異,其實對古人來白酒解乏,勁大,便宜,足夠了但是現(xiàn)在隨著中國富強,糧食危機已經(jīng)解除,這些年,黃酒(米酒)似乎又有興起的勢頭。

1、黃酒是怎么釀制的?喝起來和白酒有什么區(qū)別?

1、黃酒是怎么釀制的?喝起來和白酒有什么區(qū)別?

黃酒是我國最古老的釀造酒,遠比白酒早。文獻記載有4000多年,其實遠遠不止,只是無法考證,黃酒的釀造,最早源于家庭制作,現(xiàn)今家里做的甜酒醪糟,還有著古代釀黃酒的核心工藝技術。當然還有很多的地方仍然保留著古老的黃酒釀造傳統(tǒng),普濟就在多地的朋友家喝過,這里不說工廠化生產(chǎn),只說家庭怎么做,給喜歡的友友們提供個模板,自己看了在家就能做出好喝的黃酒。

工藝大致與醪糟做法相同,流程:糯米泡到飽滿雪白,手碾即粉時撈出瀝干水分,上蒸鍋大火半小時蒸熟,拿出攤涼到稍微燙手,大致三十幾度時,按10:1,十份米、一份紅酒曲拌均勻后,裝進可以加蓋密封的容器里,然后按10:15,十份米、十五份的比例加進涼開水,然后加蓋密封放置不要動了。然后每十天開蓋攪拌一次,第三十天就成了,

剛出的新酒是紅色,然后在不斷沉淀中變黃。新酒可以喝,存放幾年就更好喝,三年以上就叫“花雕”了,家里做黃酒根據(jù)自身條件,決定做多少米的,不論幾斤米,上面的兩個比例不能變,一年四季都可以做。要注意的是,做酒全過程不能接觸油膩和生水,否則必壞,再說黃酒的喝法。黃酒和白酒喝法有所不同,一般的,黃酒都要溫熱喝,不喝涼的,

講究的,熱酒時放進一些鮮姜絲,更講究的還要放些紅棗枸杞,好看,味道也豐富些。再者,喝黃酒主要為的養(yǎng)生,輕咂淺酌,講究的是個情調(diào),所以沒有喝白酒那樣的劃拳猜枚的斗酒現(xiàn)象發(fā)生,再要往細里說黃酒喝起來和白酒有什么區(qū)別,那就是黃酒的成分和白酒不可同日而語。白酒是糧食精,黃酒更是營養(yǎng)豐富,俗名就叫“液體面包”,比啤酒、葡萄酒還高,

而且黃酒的釀造技術最長久最精湛,酒類里價值最高。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藥食同源,黃酒才是名副其實的滋補飲品,又因為酒精含量低,微甜不辣,入口綿軟,老人婦孺都可以喝些,也都愛喝一點。當然可以適當多喝,有地方甚至一天三喝,每頓一小碗,那叫一個愜意,有詩贊道:“黃酒不傷身,微醉如酒神。品自香中來,天地皆入樽,”這樣子就不是白酒多能達到的境界了。

2、黃酒與白酒相比,哪個對人身體好些?

2、黃酒與白酒相比,哪個對人身體好些?

這個在目前的消費環(huán)境下其實沒法做出比較公認的對比,相比黃酒的歷史,其實白酒是一個小年輕。目前考證的白酒起源,一般是說源于宋元時代蒸餾技術的興起,然而黃酒的歷史差不多可以追溯到秦漢乃至更早,盡管現(xiàn)在白酒的名氣似乎遠遠大于黃酒,但在黃酒流行的江浙地區(qū),黃酒依然是本地酒水消費的大頭。黃酒的衰落其實是近百年間的事情,

在近代以前,黃酒是全國范圍最普及的酒種,清末民初的時候發(fā)展到頂峰。當時中國人喝酒以釀造酒(黃酒、米酒等)為主,蒸餾酒(白酒)還比較少,而且那時候黃酒是屬于“上層酒”,官僚文人飲宴喝的都是黃酒,而那時候白酒還被叫做燒酒,因為酒精度數(shù)高、刺激性大,一般只有中下層比較窮苦的腳夫走卒用來驅(qū)寒、獲得刺激等。而且黃酒的喝法比較文雅,

黃酒一般不干杯,“干杯”其實是一個外來的身體儀式,有一篇回憶錄講的就是俄羅斯人評價當時的中國人喝酒:中國人喝酒很奇怪,端起杯子來,也不碰杯,在空中讓一下,說一句“請”,小抿一口又放下。整體來說酒風是比較恬淡優(yōu)雅的,白酒作為新時代產(chǎn)物出現(xiàn)以后,黃酒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劣勢。首先,白酒多次蒸餾,酒精度高(最高70多度),黃酒一般不超過18度,這種反差帶來的影響是超強的,感官刺激、快速反應,對抗寒冷效果更強,這點也是黃酒南盛北衰最主要的原因,

至于深層次的文化中心、經(jīng)濟中心、政治中心北移等原因,我們就不做深入討論了。其次,黃酒分四種,甜、半甜、半干和干黃酒,前三種有甜味,后一種太干澀,整體的風味口感太敏感,白酒注重香型而非口感,因為喝幾口嘴里就麻了,遮丑,再次,酒的陳化其實就是其中微生物的變化和反應,越高度的酒中微生物活性越低,也就是說,黃酒十年的陳化后口感變化遠大于白酒,好的黃酒成本太高太難得,反過來說,就是白酒其實不需要陳化很久,因為陳化的效果極微。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