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歷史的追述在“甘美之”之后是長久的斷層,再一次的出現就是清代各種燒坊的盛起,這時候也能零零碎碎找到一些文字記載,其中,題目中提到的“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就是這些文字中比較知名的句子。關于茅臺酒是什么時候開始揚名的,現在的宣傳最早是溯源到了漢武帝時期,唐蒙出使夜郎,帶回的枸醬酒得到漢武帝“甘美之”的贊譽;且不說“枸醬”這么一個望文生義的名字和當今茅臺酒原料毫無關聯,高度蒸餾白酒都只是明清才盛行起來的,跟漢武帝時期的酒基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1、茅臺是近三十年才變好喝的,還是歷史上本來就是好喝的酒?
我在60年代末買過兩瓶茅臺酒,當時是3.24元/瓶(因為和100元存一年定期的利息相同,才記得),那酒真的好喝,只要一開瓶,滿屋酒香,用筷子可以拉出濃濃的酒線,而且酒色有點發(fā)青而且老百姓還能吃得起,沒有假酒?,F在的茅臺酒嘛,和那時比差遠了,除了有點醤香味,香氣也不足,酒味也淡淡的,少了清香,只是價格狂升,遠離老百姓的消費群,還假酒盛行,成了喝酒的不買,買的不喝,只是成了送禮的佳品(送什么人?你懂的)。
2、茅臺現在被稱為國酒,在中國古代,最有名的酒是什么?
茅臺酒現在拿來吹牛的資本其實無外乎兩點,其一,歷史政治原因,當年紅軍長征在赤水河邊盤踞一段時間,酒作為飲品也作為糧食使部隊得以補充,特別是開國的將軍們就熱愛上了;其二,建國后,由于后來的官場老大們就是當年的紅軍將領,因此形成了官酒就把茅臺放酒桌上的緣故,譬如許世友就特愛喝,紅軍的很多將領都愛喝。至于口味,如果理智客觀不阿諛的人應該不見得都喜歡,相對而言我就更喜歡五糧液的口感,
至于有的拿出古代的歷史云云,那就是牽強附會,就像有的學校說自己建校百年,比共和國歷史都長,那是胡扯,幾十年后在人家遺址上建立校舍就把校史往前倒,其實很扯。茅臺酒廠大股東是共和國地方政府,共和國才不到百年,你就非要說你歷史久遠,那是不講邏輯,至于最近茅臺被工商總局駁回國酒商標注冊,我認為工商總局完全正確。
3、“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這句話是何意思?展示了什么樣的歷史?
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歷史文化故事關于茅臺酒的起源發(fā)家史,有一句話是怎么都繞不開的,那就是”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這是清代西南大儒鄭珍《吳公巖》一詩的句子,這兩句話側面表露了貴州茅臺的起源。茅臺本地不是什么資源豐富的地方,既沒有名山大川以供瞻仰,也沒有名人故里可供游覽,更沒有豐富礦產可供開采,然而這個幾乎是四面環(huán)山的偏僻小村,在今天卻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名酒產地。
這一切都源于茅臺酒的發(fā)跡,關于茅臺酒是什么時候開始揚名的,現在的宣傳最早是溯源到了漢武帝時期,唐蒙出使夜郎,帶回的枸醬酒得到漢武帝“甘美之”的贊譽;且不說“枸醬”這么一個望文生義的名字和當今茅臺酒原料毫無關聯,高度蒸餾白酒都只是明清才盛行起來的,跟漢武帝時期的酒基本是風馬牛不相及。而茅臺歷史的追述在“甘美之”之后是長久的斷層,再一次的出現就是清代各種燒坊的盛起,這時候也能零零碎碎找到一些文字記載,其中,題目中提到的“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就是這些文字中比較知名的句子,
詩出西南巨儒鄭珍《吳公巖》一詩,鄭珍詩貴州遵義人,道光年間的舉人,官員、學者。至今仁懷還有紀念鄭珍的道路命名,這兩句詩描述的是道光時期貴州茅臺地區(qū)渡口的商業(yè)景象。那時候貴州本地無鹽,本地人所需的鹽巴物資基本是由四川由水路運進,茅臺鎮(zhèn)緊挨著水道赤水河,逐漸形成了一個比較知名的渡口,而往來茅臺渡口的商人大多是山西(晉)、陜西(秦)地區(qū)的晉商、秦商,這些商人在茅臺聚集,給這個山野小鎮(zhèn)帶來了新的機遇,“秦商聚茅臺”一句也成了茅臺酒師從汾酒的“證據”之一。
這樣就形成了鄭珍詩中描繪的場面,秦商以販鹽名噪天下,到四川后,憑借雄厚的資本,抓住四川、貴州、云南等省經濟發(fā)展、人口增長、鹽需加大的時機,至清代時,逐漸壟斷了四川鹽業(yè)生產,最終形成了“川省各廠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的局面。蜀鹽逆流而上,“茅臺酒”作為免于空載的回頭貨順流而下,慢慢地,酒就做大了,至道光年間就達到了年產400噸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