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年枝江大曲的酒瓶是哪里生產(chǎn)
枝江市江口鎮(zhèn)萬華公司
孫紅雷
2,武隆百年烏江酒哪里有賣啊
你可以到重慶禪山酒莊買,比較正宗,口感好,質(zhì)量上乘,價格也比較合理,強烈推薦!
雖然我很聰明,但這么說真的難到我了
3,彭水為什么叫彭水
,彭水縣縣委書記濮陽
,彭水縣縣委書記濮陽
素有"東川要隘"之稱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于東徑107°48′-108°35,′北緯28°57′-29°50′之間。地處武陵山系與婁山山系交會的褶皺地帶,烏江、郁江匯流過境。這個縣歷史悠久,風(fēng)光絢麗,風(fēng)物薈萃,物產(chǎn)富饒,加上交通方便,人杰地靈、文化發(fā)達(dá),北宋詩人黃庭堅早有"此邦樂籍,似皆勝渝瀘"的高度評價。是烏江航道上的重鎮(zhèn)之一。 據(jù)《九州要紀(jì)》稱:"黔州有彭水,在信寧縣,即古之黔中地。"《史記》謂:"秦司馬錯取楚商于之地為黔中郡,即此。"《寰宇記》載:"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蠻帥(田思鶴)內(nèi)屬。故于此地設(shè)彭水,屬黔州,赤州之所理也。" 彭水因何得名呢? 說法很多,主要有三種: 一是以水聲得名。如《彭水縣志》上說:"彭水鼓聲,(烏江)峽水澎湃,其聲似之,故以名縣。" 二是以江河得名。如《彭水》一書說:"郁江古名彭水",因此,彭水縣名 以之得名。 三是以民族得名。因在今彭水一帶,古代為彭水蠻(變稱彭水夷)聚居的地方,所以認(rèn)為彭水縣名,是以民族而得名。 上述諸說,看來都言之成理,名有所本。到底哪種說法更加符合實際,還需繼續(xù)探討。 此外 民間還流傳一種說法,說彭水縣與黔江縣的名稱,是被投送圣旨的欽差,搞錯了碼頭,怕皇上追究問罪,只好將錯就錯而得的名稱。 傳說;彭水在建縣之前,彭水這個地方是叫"澎水"后來有個文人,認(rèn)為既然"澎水"有了"水"字,在"彭"字旁邊,就不必再加三點水了。因此,這個文人建議將"澎水"改為"彭水"這樣簡便得多。他的建議,被官方采納了。 在彭水和它的毗鄰縣黔江要建縣時,朝廷按貫例,用圣旨名義不定期命名,并派欽差護(hù)送圣旨,專程前往彭水和黔江兩縣遞送。走到三峽以后,欽差認(rèn)為走旱路比溯舟走水路要快些。所以,就改走"塘路",經(jīng)湖北地界,再經(jīng)四川(現(xiàn)重慶)石柱,先到了石城。那時的石城縣,按圣旨應(yīng)該叫彭水縣,可是由于傳遞圣旨的官員粗心大意,誤將位于黔江(烏江)邊的黔江縣的圣旨,交給了石城縣,石城縣的知縣領(lǐng)旨一看,明知道是錯了,但因為是圣旨,不敢提出意見,只好規(guī)規(guī)矩矩地收下,把交給本應(yīng)叫黔江縣的知縣,只好叫成彭水縣了。因為已經(jīng)成了歷史,所以,仍然將錯就錯,不必再作改動了。
彭水縣境,商至春秋屬巴;戰(zhàn)國屬楚黔中郡,秦仍屬黔中郡。 隋開皇十三年(593)置彭水縣,治今郁山鎮(zhèn),屬黔安郡。今郁江時稱彭水,縣以江得名。大業(yè)十年(614)分彭水地置信安縣;唐武德二年(619)改為信寧縣(治今武隆縣江口)。 唐武德元年(618),析彭水地置石城縣(天寶元年改名黔江縣)。次年,再析彭水地另置盈?。ㄖ谓颀堁筻l(xiāng))、洪社(治今酉陽縣龔灘鎮(zhèn))、相永(今貴州境)、萬資(今貴州境)4縣,同屬黔州。貞觀四年(630)彭水縣移治今漢葭鎮(zhèn)縣壩一帶。貞觀二十年(646),分盈隆縣地置都濡縣(治今貴州務(wù)川縣濯水鄉(xiāng)石橋子)。先天元年(712),因避李隆基諱,改盈隆為盈川;天寶元年(742)再改名洋水。 五代屬黔州、武泰軍節(jié)度管轄。 宋嘉祜八年(1063),省都濡、信寧、洋水、洪杜4縣入彭水,隸黔州。紹定元年(1228)屬紹慶府,咸淳八年(1272),治所移至烏江西岸壺頭山麓。 元仍隸紹慶府(路)。 大夏,仍屬紹慶路。 明洪武四年(1371)廢紹慶府,彭水縣改屬重慶府。次年,廢黔江縣入彭水。洪武十年(1377),廢武隆縣入彭水,改隸涪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fù)置武隆縣;次年復(fù)置黔江縣。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今漢葭鎮(zhèn)烏江東岸修建縣城,將治所從壺頭山麓遷入。 清順治二年(1645),復(fù)隸重慶府。雍正十二年(1734),改隸黔彭軍民廳。乾隆元年(1736)改屬酉陽直隸州。 民國2年(1913)屬東川道。民國16年(1927)改隸四川省長公署,第三年屬四川省政府。民國24年(1935)改隸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1月16日,彭水縣解放。1950年1月,屬川東行署涪陵專區(qū)。1952年9月,屬四川省涪陵專區(qū);1968年6月屬四川省涪陵地區(qū)。1983年11月14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改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次年11月10日掛牌成立。1987年起,改屬黔江地區(qū)。1997年6月改屬重慶直轄市。
素有"東川要隘"之稱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于東徑107°48′-108°35,′北緯28°57′-29°50′之間。地處武陵山系與婁山山系交會的褶皺地帶,烏江、郁江匯流過境。這個縣歷史悠久,風(fēng)光絢麗,風(fēng)物薈萃,物產(chǎn)富饒,加上交通方便,人杰地靈、文化發(fā)達(dá),北宋詩人黃庭堅早有"此邦樂籍,似皆勝渝瀘"的高度評價。是烏江航道上的重鎮(zhèn)之一?! ?jù)《九州要紀(jì)》稱:"黔州有彭水,在信寧縣,即古之黔中地。"《史記》謂:"秦司馬錯取楚商于之地為黔中郡,即此。"《寰宇記》載:"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蠻帥(田思鶴)內(nèi)屬。故于此地設(shè)彭水,屬黔州,赤州之所理也。" 彭水因何得名呢? 說法很多,主要有三種: 一是以水聲得名。如《彭水縣志》上說:"彭水鼓聲,(烏江)峽水澎湃,其聲似之,故以名縣。" 二是以江河得名。如《彭水》一書說:"郁江古名彭水",因此,彭水縣名 以之得名。 三是以民族得名。因在今彭水一帶,古代為彭水蠻(變稱彭水夷)聚居的地方,所以認(rèn)為彭水縣名,是以民族而得名?! ∩鲜鲋T說,看來都言之成理,名有所本。到底哪種說法更加符合實際,還需繼續(xù)探討?! 〈送狻 ∶耖g還流傳一種說法,說彭水縣與黔江縣的名稱,是被投送圣旨的欽差,搞錯了碼頭,怕皇上追究問罪,只好將錯就錯而得的名稱?! 髡f;彭水在建縣之前,彭水這個地方是叫"澎水"后來有個文人,認(rèn)為既然"澎水"有了"水"字,在"彭"字旁邊,就不必再加三點水了。因此,這個文人建議將"澎水"改為"彭水"這樣簡便得多。他的建議,被官方采納了?! ≡谂硭退呐徔h黔江要建縣時,朝廷按貫例,用圣旨名義不定期命名,并派欽差護(hù)送圣旨,專程前往彭水和黔江兩縣遞送。走到三峽以后,欽差認(rèn)為走旱路比溯舟走水路要快些。所以,就改走"塘路",經(jīng)湖北地界,再經(jīng)四川(現(xiàn)重慶)石柱,先到了石城。那時的石城縣,按圣旨應(yīng)該叫彭水縣,可是由于傳遞圣旨的官員粗心大意,誤將位于黔江(烏江)邊的黔江縣的圣旨,交給了石城縣,石城縣的知縣領(lǐng)旨一看,明知道是錯了,但因為是圣旨,不敢提出意見,只好規(guī)規(guī)矩矩地收下,把交給本應(yīng)叫黔江縣的知縣,只好叫成彭水縣了。因為已經(jīng)成了歷史,所以,仍然將錯就錯,不必再作改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