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論語是什么酒
不是洋酒,自家釀的酒
2,國禮商標能注冊嗎國禮
這個我估計注冊不了。記得之前我?guī)涂蛻羯暾堃粋€“國恩”商標,初審就沒過,理由就是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后來參與復(fù)審,說明情況才下來的。您這個商標的難度比“國恩”大多了。
據(jù)商標網(wǎng)查詢顯示,有很多“國參”商標,不知道您想要注冊的是哪個類別。只要同一類別沒有相同或相似的商標,就可以注冊。
3,怎么介紹孔子論語酒
文化是酒的生命,能抓住的真諦,你才能將論語和酒融為一體。 論語你讀完了沒?好好的看看
孔子論語酒是山東曲阜孔府酒坊酒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一款禮品酒,品質(zhì)極佳,高端大氣,包裝精美,整個就是儒家文化的鮮活呈現(xiàn),儒韻十足;酒瓶仿照書寫論語的竹簡片,外包裝盒是一本論語大全書本的造型,內(nèi)附中英文對照的論語書籍,儒家文化味十足,是送禮和珍藏的很好選擇。
論語貌似就一本吧,難道還出上下集了。
有很多本,你買回來看看
4,孔子的政治主張中制國以禮中的禮具體指什么
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實際上就是孔子的治國思想??鬃永^承了西周以來把禮作為治國之經(jīng)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鬃硬粷M當時“天下無道”,動蕩不安的社會,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奔游列國,汲汲以求,倡導(dǎo)“德化”、“禮治”。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稙檎罚┧岢觥盀閲远Y”(《先進》),集中表達了他對禮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鬃訉χ芏Y抱著很尊敬的心態(tài),而在實際上又有所損益。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目的是為了救世??鬃邮鞘殖缟小爸芏Y”的,在《論語》中多次談到自己對西周禮樂的向往。子曰:“周監(jiān)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栋速罚爸苤拢淇芍^至德也?!保ā短┎罚叭缬杏梦艺?,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保ā妒龆罚┻@態(tài)度談和感情畢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為周禮再好,也只是代表一個逝去了的時代,盡管那個時代曾經(jīng)確實是輝煌的。如果孔子果真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形勢,一味地維護周禮,那他肯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實上,他對周禮也有許多不滿之處,并在推崇周禮的前提下,對周禮進行了許多“損益”。如“周禮”重視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主張:“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保ā队阂病罚┳勇穯柺鹿砩竦膯栴},孔子明確地告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他的弟子都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保ā妒龆罚┛鬃又厝耸螺p鬼神,革新了“周禮”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禮”規(guī)定的宗法制、世襲制在孔子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舉賢才”(《子路》)打破了親親尊尊,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向社會打開了取士的大門。孔子通過對周禮的損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個思想體系的制高點,并與“禮”配合,在修己的同時治人,在人的倫理道德完善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社會的良好秩序。參考:孔子的思想體系
論語中講禮的句子有很多,舉兩例: 【原文】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鬃拥摹岸Y”,既指“周禮”,禮節(jié)、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 (2)和:調(diào)和、和諧、協(xié)調(diào)、恰到好處。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引申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之道。 (4)節(jié):調(diào)節(jié)、限制。 【譯文】 有子說:“禮的功用,是為了讓人們相處和順、社會和諧。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這和順之上,不論大小事情都都是為了人們生活的更和諧。但是也會有行不通的時候,如果一味的為了和諧而和諧,無原則的調(diào)和,而不用禮來為之作適當?shù)南拗?,就行不通了?!? 【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注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把事情治辦周全。 (3)戚:哀痛。 【譯文】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說:“你問的問題很大啊,很有意義!一般的禮儀,與期奢侈,不如節(jié)儉些;喪葬儀式,與其辦的周全、盡善盡美,不如心里真誠悲痛?!?/div>
5,四書五經(jīng)六藝指的是什么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實本來應(yīng)該有六經(jīng),還有一本《樂經(jīng)》,但后來亡于秦末戰(zhàn)火,只剩下五經(jīng);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shù)。另一種說法是六經(jīng):《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樂經(jīng)》、《春秋》。四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墩撜Z》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墩撜Z》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jīng)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fù)章節(jié)出現(xiàn)。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宋代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貢獻很大?!睹献印肥怯涊d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w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把它看作輔助“經(jīng)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五經(jīng)《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对娊?jīng)》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詩經(jīng)》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nèi)容,現(xiàn)存305篇。到了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jīng)》。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六藝六藝之說有二:第一種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shù)也。《周禮·保氏》:“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藝”為“藝能”之意。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內(nèi)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內(nèi)容;射是射箭技術(shù)的訓(xùn);御是駕馭戰(zhàn)車的技術(shù)的培養(yǎng);書是識字教育;數(shù)包含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技術(shù)及宗教技術(shù)的傳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見端倪,經(jīng)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藝”教育的特點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齡的差異及學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別?!傲嚒敝卸Y、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shù),在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shù)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學階段是必修課。當時,庶民子弟只給予“小藝”的教育,唯貴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藝”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藝”至“大藝”的系統(tǒng)過程?!傲嚒狈?wù)于階級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吨芏Y.地官.保氏》:“保代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明史.選舉志》:“生員專治一經(jīng),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設(shè)科分教,務(wù)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第二種六藝即六經(jīng),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六經(jīng)之名始見于《禮·經(jīng)解》孔子之言,又見于莊子之書。蓋為《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其后嬴秦焚書,《樂經(jīng)》散失,僅存《樂記》一篇,乃并入《禮記》中,后遂有五經(jīng)之名。而五經(jīng)指的是《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jīng)》,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jīng)”,其中的《樂經(jīng)》后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