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馬踏飛燕怎么樣,您的漫畫寶藏庫

馬踏飛燕出土在甘肅省武威市?!榜R踏飛燕”一面世就驚艷國人。“馬踏飛燕”也叫“馬超龍雀”。武威留下了東漢的青銅器“馬踏飛燕”。1983年10月,馬踏飛燕成為中國旅游標志,2002年1月,馬踏飛燕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六十四件文物之一。

馬踏飛燕出土于哪個城市?

馬踏飛燕出土在甘肅省武威市。今天,我來說說這事。古人擇水而居、順水遷徙,他們把腳步停留在了武威,我猜想這里定是一個水草豐沛、氣候宜人的好地方了。果然,順著武威留下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沙井文化符號,我們尋找先民的生活足跡,不由得慨嘆和仰望。先民在煙火中前行,武威迎來了秦時明月。這時候,以游牧為主的月氏居于武威。

在時光輪回中,不同的游牧民族經(jīng)歷著興衰起落。到了漢高祖劉邦和漢文帝劉恒時代,匈奴逐步強大起來。公元前174年,匈奴匈奴攻了過來,打敗了月氏,河西被占領(lǐng),并逐步建設(shè)城池。到了漢武帝時代,霍去病出擊匈奴,武功軍威像一面旗幟飄揚在河西地區(qū),武威因此名揚天下。在此后的時光冊頁中,經(jīng)歷魏文帝曹丕重置涼州;十六國時的“五涼割據(jù)”;隋朝末年的李軌建涼;唐高祖李淵的舉兵滅涼;764年的吐蕃占據(jù);宋元時期的西夏占領(lǐng)和明清時期的西涼府轄治等等階段,武威大地上留下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跟著今日頭條走到了武威,也算是對我多年心愿的一個了卻。我常常想,一個地方能不能讓人心儀,關(guān)鍵看歷史給那個地方留下了什么。武威留下了東漢的青銅器“馬踏飛燕”。“馬踏飛燕”一面世就驚艷國人。1969年,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武威人民也正在雷臺挖防空洞。9月10日,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新鄉(xiāng)人民公社新鄉(xiāng)大隊的老百姓照往常一樣,按照要求挖掘?qū)儆谧约?,也屬于那個時代的防空洞。

“咔嚓”一聲,群眾的頭挖到了堅硬的磚頭。一個東漢的磚室墓出現(xiàn)在眼前。這是一個長達19.4米,有三個墓室和三個耳室的大型東漢磚石墓葬。墓葬出土玉、骨、石、金、銀、銅、鐵等器物230多件,其中99件銅車馬儀仗俑精致大氣,最為重要的是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一匹銅奔馬。這匹銅奔馬長45厘米、寬13厘米、高近35厘米,重量超過7公斤。

這匹馬嘴嘶鳴、鬃獵獵、體壯碩、腿矯健、蹄有力、尾掃風(fēng),馬的右后蹄踩著一只飛燕,另外三蹄騰空飛奔,整體造型獨特,形象優(yōu)美,充滿動感。這是迄今唯一發(fā)現(xiàn)的銅奔馬。奔馬獵獵長嘯,武威蕩蕩雄風(fēng)。這不是天馬嗎?世人驚嘆。1983年10月,馬踏飛燕成為中國旅游標志,2002年1月,馬踏飛燕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六十四件文物之一。

為了這匹奔馬,我曾經(jīng)專門去甘肅省博物館。我猜想過這匹奔馬的主人,他一定是一個策馬疆場,用噠噠馬蹄守護武威的人物;他一定是一個揚鞭千里,用錚錚鐵骨守衛(wèi)家園的人物。雖然1700多年的風(fēng)雨歲月,在馬踏飛燕身上留下了滄桑印痕。而面對奔馬,我們禁不住回望漢武帝時代的刀光劍影和狼煙連天。馬,一個溫暖歷史神情的字眼;一個激蕩歲月煙塵的字眼;一個卷起戰(zhàn)爭云煙的字眼。

而天馬在武威,這是歷史的必然,這是歷史的選擇?!按笸饑懈呱剑渖嫌旭R,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因號曰天馬子?!碧饭抉R遷的筆下,對天馬的記載正好印證了武帝時代的戰(zhàn)功。公元前104年,劉徹派人前往大宛國求馬而不得,于是派遣李廣利引兵征討,結(jié)果損失慘重。長安城里,漢武帝的決心已下,再派李廣利率領(lǐng)六萬人馬征伐,大宛不得不獻出馬匹。

李廣利帶著汗血馬凱旋而歸。“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臺?!痹凇段鳂O天馬之歌》中,漢武帝劉徹禁不住自己的喜悅。我一直覺得,歷史有一大半是在馬背上書寫的。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等等,他們馬背上打天下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而天馬,更是為人樂道?!疤祚R出來月氏窟,背為虎紋龍翼骨”(李白),“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杜甫),通過這些贊嘆,更是讓人仰望天馬精神。

為什么要將馬踏飛燕作為中國旅游標志?

先說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上個世紀的末期,小學(xué)生們會學(xué)到一篇課文,名叫《馬踏飛燕》,現(xiàn)在這篇課文改成了《天馬》。這兩篇課文的文字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但描寫的主體是一個叫銅奔馬的出土文物。我大膽斷言,再過幾年,就會有一篇名叫《銅奔馬》的課文讓同學(xué)們學(xué)習(xí)的。馬踏飛燕、天馬、銅奔馬都是些什么東西呢?它們是同一個東西,就是中國的旅游標志——馬踏飛燕馬踏飛燕,中國的旅游標志,又叫“銅奔馬”,還叫“馬超龍雀”,是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的一尊東漢時期青銅器,為國寶級文物,現(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為甘肅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馬踏飛燕”的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fēng)姿,身高3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3公斤。小馬似在昂首嘶鳴,軀干壯實,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一足踏飛燕,呈飛馳向前狀。整個造型為一匹軀體龐大的飛馬一腳踩在一只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還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微妙微悄?!榜R踏飛燕”的現(xiàn)世,展現(xiàn)了東漢藝術(shù)家的經(jīng)典之作,被稱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的稀世之寶,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shù)成就。

 馬踏飛燕出土后,轟動國內(nèi)外,多次被運到國外展出,出現(xiàn)了“四海盛贊銅奔馬”的熱潮。1983年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隨后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列入了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至此,老外們想一睹“馬踏飛燕”的芳采,只能來甘肅博物館了,面且還不是隨時都能看到的。要觀看“馬踏飛燕”,只能是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在甘肅省博物館絲綢之路文明展廳才能看見,其余的時間將在庫房進行維護保養(yǎng),不能讓人觀看。

馬踏飛燕是中國的旅游標志,所以現(xiàn)在在全國各地的旅游城市中都能看見以它為塑像的城標。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武威雷臺漢墓雷臺漢墓位于甘肅省武威市的北關(guān)中路,擁有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其出土了稀世珍寶馬踏飛燕而知名,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神奇西北100景”。武威,古稱涼州,是甘肅省轄的一個地級市,素有“夢幻涼州,西北首府”、“天下要沖,國家藩衛(wèi)”、 “五涼京華,河西都會”的美稱。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中國葡萄酒城。武威名勝古跡眾多,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雷臺漢墓、白塔寺、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天堂寺都是游人爭相前往的地方。涼州詞是漢唐時期“明星大婉兒”們的超級流行歌曲甘肅省武威市古稱涼州。涼州的邊塞詩是中國詩歌的一枝奇葩,尤其是到了唐代,涼州邊塞詩更是中國詩歌中的精華。

唐代的許多大詩人都創(chuàng)作過數(shù)量豐富的邊塞詩,尤以岑參、高適和王之渙、王翰、王昌齡、李益、元稹最為著名。全唐詩中以《涼州詞》為題或以涼州為背景的邊塞詩有100多首。我們最為熟悉的有王之渙和王翰的《涼州詞》?!稕鲋菰~》王之渙版: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稕鲋菰~》王翰版: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不拍正面照?

只所以稱國寶為馬踏飛燕,它突出的是足踏飛燕,寓意著馬奔騰的速度快,側(cè)面相能明顯的體現(xiàn)出主題,從效果上看要好于正面像。這就是不拍正面照的根本原因?!榜R踏飛燕”也叫“馬超龍雀”。是1969年IO月在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國寶級文物,它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

它酷似一匹奔騰的駿馬,昂首揚尾,張口嘶鳴,三足騰空,右足踏燕,好一時天馬行空之勢。“馬踏飛燕”的形象特征大有隨心所欲遨游天際之意,好似中國旅游騰飛之象征,寓意著中國人蓬勃向上豪邁進取一往無前的特征,為此,國家旅游局確定“馬踏飛燕”為中國旅游圖形標志。有人云,馬踏飛燕中的飛燕,似燕非燕,好似古代傳說中的龍雀,而馬亦非凡馬,而神馬也,即天馬。

早在漢代張衡的《東京賦》中就有龍雀和天馬之說法。則有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之意,故稱馬踏飛燕也有“馬超龍雀”的別名??偠灾?,馬之奔騰向前的氣勢作為中國旅游的標志,寓意中國騰飛的象征,彰顯出中國的活力。馬踏飛燕從測面相看更能體現(xiàn)出馬的體態(tài)健美、矯健壯碩、昂首揚尾、線條飄逸的美感以及足踏飛燕酷似廣闊天地任之奔騰的氣勢和動感。

為什么有人說:現(xiàn)存于甘肅博物館的馬踏飛燕是一匹傻馬?

幼年時,又紅又專的各種教科書上從來看到的都是一只神馬;壯年后,接觸的書籍、圖片變多以后,我居然看到了一匹“傻馬”。記憶里,大概還是在小學(xué),從歷史書上看到了這匹動感十足的駿馬,覺得非常有趣,好像它就要從眼前飛馳而過一樣。但,有個疑問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萌芽”,而且愈演愈烈:側(cè)面如此飄逸靈動,那么,正面又當如何呢?是怒目圓睜?鼻孔粗大?雙耳挺立?……這個疑問一直過了而立之年以后才得到答案。

一個偶然的網(wǎng)頁瀏覽中我終于看到了它的正面,當時,還真的是沒忍住,狂笑不止。古人真是有趣——看側(cè)面急煞千軍萬馬,視前方笑退各路諸侯!前面:頭歪眼突,頸曲嘴張,門牙暴露……后面:臀部渾圓,馬蹄翻掌,馬尾輕揚……關(guān)于這個“不正經(jīng)”的正面,有一個學(xué)者解釋道:……這匹馬正在奔馳中昂首嘶叫,創(chuàng)作者以高度寫實的手法完美的捕捉了這匹運動中的馬的一個細節(jié),看得出,這個創(chuàng)作者亦是懂馬之人……我始終認為文物也是有生命的,這件栩栩如生的,誕生于東漢某個不知名的“藝術(shù)家”手里的銅奔馬從千載以前的大漢帝國奔馳而來,它的身上承載著大漢朝那曾經(jīng)無與倫比的威武和激情,看到它,仿佛猛然間又回到那個氣吞萬里如虎、豪氣干云的盛世。

“馬踏飛燕”之名始于郭沫若先生,歷來爭議不斷。有說馬踏的是烏鴉,有說踏的是鷹,有說踏的是隼……千載以后,誰又能說的清楚呢?西方人對于中國雕和塑早期的認知多半停留在寫意方面,只到震驚世界的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才明白,原來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秦朝就已經(jīng)有高度寫實主義的雕塑作品出現(xiàn)了。這種高超的寫實主義延續(xù)到了漢代,依舊未曾衰減,比如這座銅奔馬。

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顯示:此銅奔馬于1969年出土于甘肅武威市雷臺漢墓,通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形態(tài)矯健俊美,氣勢奪人,極具平衡感、速度感,和動態(tài)美。馬昂首嘶鳴,鬃毛飛揚,似御風(fēng)飛馳,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一往無前,右后蹄踏一只回首驚掠的飛鳥。光陰荏苒,那個昂揚不屈的“張將軍”早已化為九泉下那冰涼的塵土,只留下那銹跡斑駁、摩蹄翻掌、俊美靈動的銅馬和那個被踏了一千多年的小鳥,還在訴說著主人那空前絕后的英武與豪邁……。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