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古人說吃酒,而很少說喝酒。怎么說呢,用這個來解釋為什么是吃酒而不是喝酒,有些過于牽強。今天咱就說說這“吃”與“喝”。老麥最近不“神棍”,說說文史也挺帶勁。古代人喝酒為什么先加熱煮酒呢?一是溫酒不傷腸胃,益肝養(yǎng)脾。差不多就是上面幾個原因吧,當然這只是老麥隨意說說,大家也權當樂樂吧。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薩沙第9145條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時代的古人。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體喝這幾種酒。第一,谷物釀造酒。釀造酒是借著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質原料的物質進行發(fā)酵,產(chǎn)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中國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釀造酒。釀造酒制造很繁瑣,通常要將薯類和谷類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經(jīng)過加壓蒸煮,淀粉糊化成為溶解狀態(tài),然后加入酵母進行緩慢的發(fā)酵,形成酒精。
隨后再進行過濾,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體,就是釀造酒了??梢哉f,釀造酒是純天然的酒。谷物釀造酒就是用各種谷物制成,常見的是黃酒。不過,黃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為原料。一些南方人很喜歡喝的米酒,其實就是黃酒的一種。第二,水果釀造酒。常見的就是葡萄酒。水果釀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發(fā)酵。
葡萄酒的度數(shù)較高,但比較酸,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口味。況且,古代中國種植葡萄的數(shù)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楊梅酒、獼猴桃酒還是很有市場的。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這些酒是純天然,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古人沒有化學概念,導致釀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質,比如甲醇。如果長期不做處理飲用這些酒,會有害身體。
同時,民間小店釀造酒技術不高明,往往酒中會有很多雜質,顏色也難看。所以,我們看小說《水滸傳》,喝酒的時候都要首先溫酒。溫酒就是將酒加熱,這樣可以將甲醇的有害物質揮發(fā),而不是想熱著喝。隨后,在端給食客之前還要篩酒,就是對酒液進行過濾,減少雜質,端上來好看一些,口感也好。釀造酒最大問題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黃酒也就十幾度。
普通民間小店釀造的黃酒,也就幾度而已,類似于今天的啤酒。所以武松能夠喝十八碗還能走上景陽岡再醉倒,這十八碗大約相當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這么個大漢,喝這些酒還是沒問題的。元代開始就有蒸餾酒了。蒙古人等少數(shù)民族習慣于喝烈酒,才出現(xiàn)了蒸餾酒。蒸餾酒是把經(jīng)過發(fā)酵的釀酒原料,經(jīng)過一次或多次的蒸餾過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為什么古代人喝酒要煮,現(xiàn)代人喝酒直接喝?
此問題本人有與眾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說古代的酒酒精度數(shù)太低,因而才會加溫,這本人是不認同的。古代民間釀酒技術亦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即是在漢前,民間亦有造黃酒的,其實民間的早期黃酒就是米酒。而古代的早期米酒是專指谷子(小米)的,不包含大米。這種米酒是把小米煮熟后發(fā)酵而蒸釀而成的。這些早期黃酒因屬發(fā)酵物,含霉菌,喝時再煮加熱亦為散發(fā)菌毒而為之,且溫酒又健胃利脾。
古代的白酒,漢后即有并非起自元后。古代的白酒,統(tǒng)為曲酒,用糧谷糠做熟曲以加熱發(fā)酵才能做酒。古代的白酒為純糧制造,不摻一點雜假,為精純之釀。如高糧,大麥,大米,后期的薯干,玉米等,都是用曲發(fā)酵后而上籠蒸的。做法是把糧食煮熟后加曲悶之,發(fā)醇后再曬干,然后上籠再蒸。蒸出的流水便是酒。古代的純糧曲酒,頭道酒度數(shù)可達七十度上下。
古代沒酒精,這道酒都做為民間消毒消炎的藥用了。而二道酒也在五十度上下,相當烈性。而解放前后,這些酒還相當盛行,后勁很大,一醉不易醒。而三道酒為民間普通用酒,三十度上下。四道酒一般都不再喝了,因為已無酒勁。古代人喝酒為什么先加熱煮酒呢?一是溫酒不傷腸胃,益肝養(yǎng)脾。二是加熱用熱蒸氣再把多余的曲霉與甲醇通過熱氣把它們揮發(fā)掉,用以免除對人體的刺激和傷害。
古代人“溫一壺酒”和現(xiàn)在的酒是一個概念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不是一回事。高度數(shù)的蒸餾酒,是到了元代才開始出現(xiàn)的。當時蒙古人喜歡引用烈酒,這才逐步推廣了蒸餾酒,度數(shù)是比較高的。其實烈酒喝起來對人體并沒有好處,本質上就是酒精兌水。而古代中國的酒,叫做釀造酒,是一種使用糧食發(fā)酵而成的低度數(shù)酒。釀造酒和蒸餾酒,制作方法完全不同,一般認為蒸餾酒就像今天的酒精飲料、低度數(shù)果酒或者啤酒,人喝了對身體是沒壞處的。
但是,釀造酒在飲用前,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就是溫酒。這個溫酒并不是單純的將酒加熱后飲用。自然,當時的北方在冬季,一般習慣于喝偏熱一點的酒。因為古代醫(yī)療落后,冬季長期飲用冰冷的釀造酒,比較容易患上胃腸疾病,加熱酒類飲用本身沒問題。但溫酒的主要作用,是除去酒中的甲醇等毒物。大家都知道,甲醇是一種毒物。人體攝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可致死。
甲醇對人體的毒作用是由甲醇本身及其代謝產(chǎn)物甲醛和甲酸引起的,主要特征是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眼部損傷及代謝性酸中毒為主,一般于口服后8-36小時發(fā)病,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乏力、步態(tài)不穩(wěn)、嗜睡等。重者有意識朦朧、瞻妄、癲癇樣抽搐、昏迷、死亡等。以前有些無良小酒廠造假酒,就用工業(yè)酒精勾兌假酒,導致引用者甲醇中毒,死了不少人。
而古代由于釀造酒的技術較差,酒里面不可避免含有一些甲醇。如果直接飲用,就會出現(xiàn)問題?!都t樓夢》中,薛姨媽不讓賈寶玉喝太多冷酒,說“喝多了冷酒,寫字手發(fā)顫”。其實,這個手發(fā)顫就是一種輕微甲醇中毒的跡象,而不是酒精中毒。然而,甲醇的沸點是64℃,乙醛的沸點是21℃,酒精乙醇沸點是78度。所以,只要加熱,有害物就會轉變成氣體揮發(fā)掉,從而消除或減少酒中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傷害。
為什么有些古人說“吃酒”而不說“喝酒”?有何典故?
老麥最近不“神棍”,說說文史也挺帶勁。今天咱就說說這“吃”與“喝”。為啥古人說吃酒,而很少說喝酒?;蛘哒f,吃茶等等,到底為何?我看到有些回答中,提到原因是古代喝的意思,主要是用于呵斥,吆喝等等,而不是如現(xiàn)在“喝水”這樣的動作。怎么說呢,用這個來解釋為什么是吃酒而不是喝酒,有些過于牽強。喝,作為飲的意思,其實很早就有,至少能查到的文獻中,北齊就有過“喝墨水”的記錄,啥意思呢,就是在考試的時候,對“成績?yōu)E劣者”要罰其喝墨水。
那喝多少呢,得根據(jù)你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來定,譬如梁武帝時規(guī)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濫劣者要罰喝墨水一升。我靠,一升,兩礦泉水瓶墨水啊。我想俗語中,稱對方好有文化的樣子,往往說,一看就是喝了不少墨水(看來這句話,感情是罵人的,哈哈)。所以呢,喝作為飲的動作由來已久,但是為什么在很多文獻中很少見到“喝酒”字樣,通常都是“飲酒”,或是時常見到“吃酒”。
這里其實是幾個小原因。一是,古人認為喝酒是一個很正規(guī),很重要的禮儀活動,用喝顯得比較粗俗與隨意,而用吃則會表現(xiàn)出一種正規(guī)的儀式感(吃飯,在古人看來那是每天很正式的一種行為),是對對方的一種尊敬。二是,飲酒,同時需要佳肴,佳肴自然比平時所吃要好很多,所以飲酒即是美酒的豪飲,也是佳肴的饕餮,在整個行為中,吃也占了不小的時間,佳肴美酒,吃起來才更爽。
三是,喝,通常是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口語來用,很隨意,被古人認為是拿不上桌面的鄉(xiāng)村俚語,也就是說,這個字屬于非官方正式用語。只有極為隨意的吃喝,或者在埋汰人的時候正式場合才用喝(譬如喝墨水)。差不多就是上面幾個原因吧,當然這只是老麥隨意說說,大家也權當樂樂吧。說明:本文原創(chuàng)老麥,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首發(fā)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