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冠冕有十二旒(liu),是帝王的“服制”,與“九五之尊”無關(guān)?!笆隆?,是說帝王龍袍上要有十二種花紋。與“十二章”相配合,帝王“冠冕”上,亦垂“十二旒”?!逗鬂h書.輿服下》最早詳細(xì)規(guī)定了帝王冠冕制式。其實(shí),關(guān)于較早之帝王“冠冕”上的“十二旒”,說法不一。
都說九是陽之極,那么為什么古代帝王的冠冕是十二旒的?
古代帝王冠冕有十二旒(liu),是帝王的“服制”,與“九五之尊”無關(guān)?!笆肌保且虻鄯笆隆倍ǖ??!罢隆?,指花紋?!笆隆?,是說帝王龍袍上要有十二種花紋。據(jù)說,“十二章”之最早記載,是《尚書.益稷》。其中,帝舜命禹按“十二章”圖案制作“帝服”。不過,《益稷》所載《尚書》,經(jīng)東晉梅賾所獻(xiàn)“偽孔傳《古文尚書》”。
盡管曾至清代,皆被封為圭臬。但后來已被證明是偽書。所以,此《益稷》不知真假。然而西漢劉歆記載過孔府壁書中有十六篇逸《書》,東漢馬融、鄭玄亦在《書序》中說到這十六篇,其中有《益稷》?;蛟?,若確實(shí)有過《益稷》,業(yè)已亡失。東漢末鄭玄注《周禮》,已經(jīng)說到過“十二章”——即“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畫于衣也,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于裳也。
天之大數(shù),不過十二,故王者制作,皆以十二,象天也?!笨磥?,“十二旒”之說法其來有自。上古至周,上“衣”下“裳”?!叭A蟲”是五彩之蟲。歷代儒學(xué),對“十二章”有眾多解釋,不詳贅述。但有一條可以確定,就是“十二章”象形于天,表示帝王受命于天,權(quán)如天大。與“十二章”相配合,帝王“冠冕”上,亦垂“十二旒”?!肮凇?,本是“冕”和“弁”等各式帽子的總稱。
“冕”,黑色,屬最尊貴的“禮冠”。據(jù)說,最初天子、諸侯、大夫祭祀時皆戴冕,于是有“冠冕堂皇”一詞。后來,“冠冕”,被作為官仕的代名詞,還被用來表示“居于首位”,“冠軍”由此而來。古代的“冕”,頂上是長方形的“板”,稱為“綖(yan)”。“綖”的前面,掛有一串串小圓玉,就是“旒”。其實(shí),關(guān)于較早之帝王“冠冕”上的“十二旒”,說法不一。
有說前面“十二旒”;有說前后各“十二旒”;還有說前后各六共“十二旒”。早先,諸侯以下至大夫,“冕”上亦有“旒”,但須據(jù)等級減少數(shù)量。《后漢書.輿服下》最早詳細(xì)規(guī)定了帝王冠冕制式。其云——“冠冕,垂旒,前后邃延(綖),玉藻。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乘輿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說。
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后方,朱綠里,玄上,前垂四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彩色為為組纓。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后,各以其綬彩色為組纓,旁垂黈(tou)纊?!倍鼗吞瞥醣诋?,皇帝出行圖《唐六典》載,“冕服”是皇帝和王侯的專用禮服,共六種樣式?!肮诿帷?,頂部有“冕板”,唐制廣八寸、長一尺。
古代帝王都推崇數(shù)字“九”,為何秦始皇偏偏對“十二”情有獨(dú)鐘?
謝邀。接到這個問題,上網(wǎng)瀏覽了一圈,答案多說的是秦始皇喜歡數(shù)字“十二”的原因是“古人有“天三地四”之說,三和四這兩個數(shù)字也象征著最古老的“天圓地方”。三和四相乘正好是十二?!边@種解釋有點(diǎn)兒牽強(qiáng)附會,《周易·系辭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蹦憧?,天數(shù)有一、三、五、七、九,不僅僅是三,單挑個三和地?cái)?shù)四相乘是十二,就說秦始皇是因此而喜歡“十二”,解釋的有點(diǎn)勉強(qiáng)。
遠(yuǎn)古的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據(jù)傳伏羲時代已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黃帝以前已有。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組成六十甲子,黃帝命其大臣大撓以六十甲子定歷法。齊威王、齊宣王時,鄒衍研究創(chuàng)立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終而復(fù)始“五德之運(yùn)”說。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齊人將“五德之運(yùn)”說奏報(bào)于秦始皇,秦始皇采納了這套學(xué)說。
認(rèn)為周朝是 “火德”,水克火,秦取代了周,秦朝應(yīng)該是“水德”。又一說是《封禪書》云:“秦文公獲黑龍,以為水德,秦始皇因自謂水德”。好巧不巧的是,將五行與“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十位數(shù)相配: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地六成水……,秦始皇既然信服這套學(xué)說,認(rèn)為秦朝是,“水德”那么,他肯定也信服 “地六成水”。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第六》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數(shù)以六為紀(jì),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你看看。秦始皇下令:一切能計(jì)量的都要以“六”為單位,符節(jié)、法冠都是六寸,車寬六尺、六尺為一步,車駕馬用六匹。所以,與其說秦始皇對“十二”情有獨(dú)鐘,倒不如說其對“六”情有獨(dú)鐘。
史料顯示秦始皇干了很多與“十二”相關(guān)的大事:第一、盡收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第二、鑄錢幣后世稱為“秦半兩”,秦時一兩為二十四銖,半兩為十二銖。第三、“徙天下豪杰于咸陽十二萬戶”,把十二萬戶富有人家遷徙到咸陽。第四: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此類與十二相關(guān)的大事還有很多。后人分析“三十六郡”是十二數(shù)的三倍,與十二相關(guān),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芡茰y十二是六的兩倍,與六相關(guān)呢?鑄十二銅人置宮廷,分列大門兩側(cè),一側(cè)六個是為了氣派,鑄六個一側(cè)三個的話,肯定嫌“列”太短,不夠氣派。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分六個肯定不夠分,國土面積那么大,分六個單郡是不是面積太大了。所以,;六六三十六,后又增為四十八郡,都是六的倍數(shù)。最關(guān)鍵的,史料記載中沒有解釋秦始皇喜歡“十二”的緣由,但對“六”的喜歡,一句“數(shù)以六為紀(jì)”,就說明了根本問題。所以,我認(rèn)為,秦始皇是對“六”情有獨(dú)鐘,至于干了那么多“十二”的事,是“六”不夠,就用以為基數(shù)翻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