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州中順離廣州有多遠
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jié)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shù)據(jù)為準。駕車路線:全程約386.9公里起點:梅州市1.梅州市內(nèi)駕車方案1) 從起點向正南方向出發(fā),沿梅江三路行駛70米,在第2個出口,直行進入梅江大道2) 沿梅江大道行駛90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華南大道3) 沿華南大道行駛1.3公里,進入華南大道4) 沿華南大道行駛170米,在第2個出口,直行進入華南大道5) 沿華南大道行駛560米,直行進入華南大道6) 沿華南大道行駛80米,在第2個出口,直行進入華南大道7) 沿華南大道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G2068) 沿G206行駛200米,稍向右轉(zhuǎn)進入客都大道輔路9) 沿客都大道輔路行駛45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10) 行駛10米,稍向左轉(zhuǎn)11) 行駛16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上匝道12) 沿匝道行駛650米,直行進入梅龍高速13) 沿梅龍高速行駛3.7公里,朝龍巖/汕頭/揭陽機場/城西方向,稍向右轉(zhuǎn)進入程江立交2.沿程江立交行駛1.9公里,直行進入梅龍高速3.沿梅龍高速行駛27.0公里,直行進入汕昆高速4.沿汕昆高速行駛8.1公里,朝水寨/S19/汕尾/廣州方向,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5.沿匝道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興華高速6.沿興華高速行駛24.0公里,朝汕尾/廣州/G35/S19方向,稍向左轉(zhuǎn)上匝道7.沿匝道行駛1.4公里,直行進入濟廣高速8.沿濟廣高速行駛35.9公里,朝河源/G35/S14/廣州方向,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9.沿匝道行駛730米,直行進入汕湛高速10.沿汕湛高速行駛112.1公里,直行進入汕湛高速11.沿汕湛高速行駛1.0公里,直行進入廣河高速12.沿廣河高速行駛143.7公里,稍向右轉(zhuǎn)進入春崗立交橋13.沿春崗立交橋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華南快速干線14.廣州市內(nèi)駕車方案1) 沿華南快速干線行駛6.5公里,稍向右轉(zhuǎn)進入廣園立交橋2) 沿廣園立交橋行駛62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廣園快速路3) 沿廣園快速路行駛5.2公里,朝內(nèi)環(huán)路(A線)/火車站/增槎路/恒福路方向,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4) 沿匝道行駛1.8公里,直行進入內(nèi)環(huán)路5) 沿內(nèi)環(huán)路行駛540米,在恒福路/麓湖路出口,稍向右轉(zhuǎn)上匝道6) 沿匝道行駛300米,稍向左轉(zhuǎn)進入恒福路輔路7) 沿恒福路輔路行駛190米,稍向右轉(zhuǎn)進入恒福路8) 沿恒福路行駛910米,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麓湖路9) 沿麓湖路行駛600米,進入環(huán)市中路10) 沿環(huán)市中路行駛430米,左轉(zhuǎn)進入小北路11) 沿小北路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倉邊路12) 沿倉邊路行駛80米,右轉(zhuǎn)進入越華路13) 沿越華路行駛60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cè))終點:廣州市
2,朝廷百官百官是怎么來的什么來歷呢其中包含什么官員
古指公卿以下的眾官。后泛指各級的所有官吏 。 有人的地方就有有政權(quán)、政府,就需要官員來制定制度、管理民眾?!揪簟考淳粑?、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gòu)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咎怠繀⒁姟疤珟煛睏l。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旧俦!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旧袝孔畛跏钦乒芪臅嗾碌墓賳T。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痹偃绱髸翌佌媲湓卫舨可袝?,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旧锨洹恐艽僦?,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稄埡鈧鳌贰按髮④娻囼s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緟⒅隆坑趾喎Q“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蹲T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拒姍C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gòu)。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蹲T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薄居贰勘緸槭饭?,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jiān)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緲忻苁埂繕忻茉旱拈L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gòu)之一,樞密使的權(quán)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蔽奶煜楫敃r掌管軍事要務?!咀笸健繎?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肚袀鳌罚骸扒?,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旧洗蠓颉肯惹毓倜?,比卿低一等?!读H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碑敃r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敬蠓颉扛鱾€朝代所指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肚袀鳌罚骸吧瞎俅蠓蚺c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骸翱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敝傅谋闶怯反蠓颉⒅G議大夫等。【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稁熣f》:“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薄妒娚接洝罚骸笆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薄队杻€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馈!薄咎贰课髦?、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稄埡鈧鳌罚骸绊樀鄢酰俎D(zhuǎn),復為太史令?!薄段迦四贡洝罚骸百t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蔽钠馂楹擦衷盒拮?,史官,故稱太史?!鹃L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薄伴L史”指張裔?!冻啾谥畱?zhàn)》:“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quán)長史?!薄臼汤伞砍鯙閷m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蹲T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臼讨小吭瓰檎?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冻鰩煴怼诽岬降墓?、費祎即是侍中。【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wèi)?!稄埡鈧鳌贰肮囂卣靼堇芍小?,“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緟④姟俊皡⒅\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zhèn)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玖钜繎?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長官,相當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泵髑鍟r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尹】參見“令尹”條。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惿孀粤閷④姡瑓菑V為都尉?!薄而欓T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薄緝浊洹刻退虑涞膭e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段迦四贡洝贰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舅抉R】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彼逄茣r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卑拙右桩敃r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竟?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地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經(jīng)略使】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jīng)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jīng)略,駐扎江寧?!敬淌贰吭瓰檠膊旃倜瑬|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短一ㄔ从洝罚骸凹翱は?,詣太守,說如此?!薄犊兹笘|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薄冻啾谥畱?zhàn)》:“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都督】參見“經(jīng)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jié)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眲⒄鼗邱v地方衛(wèi)所的軍事長官。【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撫軍】參見“巡撫”條?!洞倏棥罚骸澳速p成,獻諸撫軍?!睋彳姶髳偅越鸹\進上?!庇址Q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拘N尽績蓾h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zhàn)》:“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xié)助主帥周瑜規(guī)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窘填^】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咎彷牎克未菘の涔俚墓倜鞴苡柧氒婈?、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緩氖隆恐醒牖虻胤介L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冻啾谥畱?zhàn)》:“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薄局考础疤亍?,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薄纠镎抗糯泥l(xiāng)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薄纠锺恪抗芾磬l(xiāng)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薄救×俊咳橹袝?、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gòu),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竟俾毜娜蚊馍怠俊叭×俊敝瞥霈F(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zhuǎn)調(diào)叫轉(zhuǎn)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原職叫遷復。(5)謫。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盵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大學士、內(nèi)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nèi)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gòu),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后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quán)。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后廢除了這個名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皫煛笔莻魇谄渲R的,“傅”是監(jiān)督其行動的,“?!笔钦展芷渖眢w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仆射太宰,右仆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太仆寺卿]太仆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長官,正四品。[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肮笔恰巴酢币韵伦罡呔籼?。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jiān)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仆射”實際上就是宰相。[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并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guī)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并將它裁減。[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節(jié)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廢除這個名稱。[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gòu)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于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quán),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后不再分左右。[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wèi)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后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后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于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后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qū)統(tǒng)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并稱牧令,正七品。[巡按]明代派遣監(jiān)察御史分赴各省區(qū)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qū)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巡檢]巡檢的官名始于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tǒng)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于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jié)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兵部尚書]統(tǒng)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官員。[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武節(jié)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國子監(jiān)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jiān)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國子監(jiān)丞]唐代之后國子監(jiān)丞為國子監(jiān)丞國子監(jiān)內(nèi)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jiān)丞職能是學監(jiān)的性質(zhì),正七品官。[國子監(jiān)博士]唐代之后,在國子監(jiān)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jiān)博士及助教。[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經(jīng)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qū)設“經(jīng)略使者”?!坝^察使者”還兼經(jīng)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jīng)略”。此后大多經(jīng)略安撫使統(tǒng)管軍民。明代只稱“經(jīng)略”而不稱“經(jīng)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jīng)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后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于知縣。[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于副將一級。[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制。清代正二武官。[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jié)制地方文武官員權(quán)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shù)省。[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轉(zhuǎn)運使]唐代經(jīng)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shù)墓賳T,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zhèn)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宣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呂武官。[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給事中]朝廷中經(jīng)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昭武將軍]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qū)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將軍。[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jīng)、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郎中]在六部中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內(nèi)各司的主官,正五品。[郡王]隋唐以后,郡王為次于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御史掌管監(jiān)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我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名稱,而并無“宰相”的官名。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