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識別古文字(怎么識別古文字體)

1. 怎么識別古文字體

1. 怎么識別古文字體

看你的文化程度來決定

古文分兩種,古代文言文和古白話,白話似乎比文言文好懂一些。

我想大多數(shù)今天的中國人但凡受了點文字教育的,1~2年級小學生讀起來這段兩千年前的文言文應該不難。

漢語言文字的難易不是以早晚劃分的,而是其內(nèi)容,文體,寫法決定的。

所以古人追求"學問"講究"用典",怪你讀書不夠多!實際上,也說明,學問高低差別同一時代的人也難以看懂同一時代的作品。

2. 如何辨別古文字

2. 如何辨別古文字

一般如果懂古錢幣的話,能看清一兩個字就基本就能知道是什么了,刀刮和醋泡都會損傷古錢幣,如果是珍惜古錢幣這樣做就得不嘗失了!

建議先用硬度比較大的木棍或塑料棒削尖,慢慢挑出錢幣上的雜質,然后在用牙膏和牙刷清洗一下!如果挑干凈后還不能看清楚,而有把那些字弄清楚的必要,就只能用硝酸泡了,硝酸能用醋帶替!

3. 怎么識別古文字體的軟件

字典,在我國古代叫字書。在戰(zhàn)國以前,我國文化上是沒有字典的,古人認字全靠書師(太師傅)授書,死記硬背。再說,古文化最早是三皇五帝前興起的原始文字,即象形字,刻于龜甲,骨頭,竹板,瓦器上(沒紙)。后演變?yōu)榇笮∽瓡?,隸書,草書,行書與正楷。在遠古時代,沒有字典,人們有字以后,全憑記憶和想象,好記的很,因為字是象形的,也就是說形象的太象了,如月字,鳥字,日字,祖字,人字,大字,天字,魚字,手字,口字,目字等等,十分形象真切,所以好認又好記。

我國文化字典始于漢朝,正式帝國,文明之始。東漢許慎于公元一百年至一百二十一年編撰了我國第一部華夏漢語大字典即說文解字,俗稱說文。原版大約失傳千年以上,后世存的說文版本為宋版或為清朝段玉裁的注釋版。原書皆為篆字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此書為漢安帝頒發(fā)使行。全書共有部首五百四十個,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異體字有一千一百六十三個,共收一萬零五百一十六字。均以部首查字典。

另外,還有唐朝文成公主編撰的文成典書。還有大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多人編撰的大清康熙字典,成書于康熙五十五年即一七一六年。這些字典均以筆畫和部首索引查找為主,極為方便,相當實用,它是漢文化的一大寶藏,即是現(xiàn)代版的新華字典,也皆取自于此。它是漢文化的祖典,漢文化的興起,壯大,變遷,延續(xù),再發(fā)展,均離不開這幾部國寶的功勞。

4. 識別古漢語字體

“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隸書以后的漢字為今漢字。隸書產(chǎn)生于秦代,盛行于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并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體.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guī)的場合.為了便于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nèi)聚的結體風格變?yōu)闄M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符號.隸書對漢字字體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線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后的漢字為今漢字.今漢字的特點是符號性強,定型性強,字由種類有限的筆畫構成.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也稱為“漢隸”(也稱今隸).漢隸書寫風格多樣,一種以方筆為主,如,《張遷碑》;一種以圓筆為主,如,《曹全碑》.

5. 怎么看古文字

 從文字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書法角度來說,屬于文字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書法家因個人風格而形成的書體),有如下字體: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簡書

  隸書

  章草

  行書

  今草

  魏碑

  楷書

  狂草

  行草

  以上字體大致是按出現(xiàn)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但是書法史上歸納起來,總分為五種字體,稱五體書,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包括簡帛書

  真(楷)——包括魏碑

  行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發(fā)明,產(chǎn)生了用于印刷的專用字體——宋體

  像現(xiàn)在的很多美術字體都是近現(xiàn)代人逐漸發(fā)明的。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聲字約占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fā),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wěn)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開始了文字規(guī)范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guī)范文字是以秦文字為基礎的,秦以后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jīng)秦規(guī)范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fā)展的。秦「書同文」之后,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啟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nèi)部結構規(guī)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學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文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fā)展演變?yōu)榇笞?。大篆的發(fā)展結果產(chǎn)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guī)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xiàn)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芍_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于籀書的系統(tǒng)。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tǒng)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芍^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后,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后,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fā)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后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tǒng)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小篆產(chǎn)生年代雖然不早,數(shù)量卻很大,在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梁。

  小篆的風格

  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xiàn)存的《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xiàn)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在激蕩著戰(zhàn)國諸子奔肆思想和飄散著魏晉儒士藻雪風骨的翰墨中,簡書無疑是其高古、樸茂的代表。

  5.簡書

  什麼是簡書?簡單說,簡書就是寫在“簡”上的文字。戰(zhàn)國至魏晉時代有種書法,是寫在形狀狹而長的竹、木書寫材料上的。竹制的稱簡;木制的稱牘,或札,二者統(tǒng)稱為“簡”。簡書一般用漢隸或漢隸的變體書寫;又由于簡書盛行于秦漢和魏晉時期,因此,簡書也稱漢簡。李商隱《籌筆驛》有“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長為護儲胥”的句子。可見簡書高古不群、神圣凜然,是一種不輕易使用和很講究的古老書寫形式。

  前人說,簡書是征役時,臨行告誡的文書;又說,簡書是國家有急難,用以求救的文書。其實,前人的這兩種解釋都不大準確,他們說的都是簡書的用途,及書寫內(nèi)容上的區(qū)別,與書寫形式無關。實際,所謂簡書,就是書法藝術形式中的一種,只是比較古老罷了。

  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有清先生以擅簡書著稱當今書壇。他的簡書,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敦實,又有現(xiàn)代文化的開張、爽快;既有秦鐘漢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詩經(jīng)楚辭的飄逸、靈動。欣賞他的簡書,真得能讀出“縮將百尺蒼鱗鬣,石破濤飛紙上來”(郭風惠《題秦仲文畫松》)的雋永韻味。

  6.隸書

  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關于隸書的定義,近人吳伯陶先生一篇《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的文章中說道:“可以用這個字的本義來作解釋?!凑f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著’,〈后漢書·馮異傳〉則訓為‘屬’,這一意義到今天還在使用,現(xiàn)代漢語中就有‘隸屬’一詞?!磿x書·衛(wèi)恒傳〉、〈說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p>

  其次究竟什么樣子才叫隸,隸與篆又有什么樣的嚴格區(qū)別,吳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訂定,這里再節(jié)錄吳文中值得考慮的幾小段。吳云∶

  “小篆還保存了象形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舉例,可參閱原文)。 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后,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

  古隸

  今隸

  秦隸

  漢隸

  7.章草

  是早期的草書,始于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qū)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

  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chǎn)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于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wěn),近于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tài)上都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8.行書

  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jīng)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fā)現(xiàn)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于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回繞,文字之間有聯(lián)綴,書寫簡約方便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fā)揚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备涌v放的“狂草”為“今草”的發(fā)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統(tǒng)稱,其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后世書法的一種楷模 魏碑書法藝術,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佛教的造像題記;一類是民間的墓志銘書法中帶有漢隸筆法,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F(xiàn)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后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nèi)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11.楷書

  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瑫拿液芏?,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

  狂草,書法中的表現(xiàn)主義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書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現(xiàn)。代表人物是張旭和懷素在中國古代書論中,不論是對篆、隸、行、楷,還是對草書的論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觀或某些現(xiàn)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讀者要靠一種生活感受、生活經(jīng)驗去領悟,才能欣賞和理解。書法實在是一種很玄奧的藝術,尤其狂草,書寫者往往是充滿激情,處在一種亢奮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讀者從墨跡中隱隱地感受到某種情緒。

  13.行草

  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chǎn)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chǎn)生的。

6. 古文文字識別

1、古漢語詞典(字典)。

2、文言文(白色圖標)。

3、高中古漢語詞典。

4、古文觀止app(初學必讀)。

5、易人聽讀系列。

6、資治通鑒app(歷史順序)。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shù)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guī)模使用時,統(tǒng)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jīng)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jīng)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xiàn)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7. 怎么識別古文字體的字

古代文字有留存就有解讀的可能。一般延續(xù)性好的就容易知道古代文字的意思。

如隸書和小篆相隔不遠,相關的字體容易對應上,容易辨認。而金文甲骨文則相隔時代太久遠,難以辨識。

現(xiàn)有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仍有約一半無法識別。這個和數(shù)據(jù)不夠多,而多數(shù)甲骨文在龜甲上字數(shù)少有關。希望大數(shù)據(jù)時代能夠借助電腦數(shù)據(jù)庫的威力辨識更多甲骨文。

而甲骨文一脈相承下來的是繁體字。我們國家的繁體字已經(jīng)簡化,造成人眼識別系統(tǒng)需要多一層轉換。相比民國的人識別甲骨文又多了一層難度。

古代文字有不少通假字。如今普通話普及,很多方言在保存古文發(fā)音,識別語義方面有重要的價值。這里只有期待地方方言特別是吳語,閩語,閩南語,粵語,客家話等保存古漢語語音多的語言能繼續(xù)發(fā)揚。

另外,很多甲骨文是占卜用語。這個也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占卜基礎,能懂易的斷語和卦辭等。知道這個,就能把字詞對應上。要知道古人的日常生活不會比我們更豐富。起碼古人不會出現(xiàn)電話機無線電量子物理的表達。而一些常用字還沒有對應上,這個說明我們的古漢字研究人員還有很大的空間發(fā)揮。

古埃及古巴比倫的象形文字很多是識別不了。而古埃及文字的識別得歸功于一個羅塞塔石碑的發(fā)現(xiàn)。這個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刻上了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石碑上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nèi)容,讓解讀古埃及文字成為可能。

這個在無人能識別,文明斷裂的情況下還能解讀,是了不起的成就。

而我們號稱文明沒有像其它文明那么不堪,沒有斷裂,現(xiàn)在卻連自己的祖先發(fā)明的文字都還認不全,有些說不過去。期待我們的仁人志士能早日解決這些難題。

8. 怎樣識別古書字體

1 考古文艱澀難懂。

2 考古文是指春秋戰(zhàn)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并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3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jīng)》《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jīng)》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9. 識別古文字體軟件

我國古代書體的一種。也叫“籀書”、“大篆”。因著錄于《史籀篇》而得名。字體多重迭。 春秋 、 戰(zhàn)國 間通行于 秦國 。與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這種字體的代表。《法書要錄》卷七載 唐 張懷瓘?《書斷上·籀文》:“案籀文者, 周 太史 史籀 之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后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王國維?《戰(zhàn)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是 秦 之小篆本出大篆,而《蒼頡》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謂 秦 文,即籀文也?!?/p>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