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滏怎么讀
帶水字旁的字1、淺、泥、滴、濃、涌、泛、瀾、漾、泣、潤、灑、污2、溜、添、渾、滋、涕、汪、滸、液、淤、淳、漓、淬3、潦、灞、瀆、沔、沌、溥、洹、滯、浯、濾、滹、淖4、湞、瀘、瀣、濉、沁、泯、汛、湄、澉、潺、涮、汜5、濯、澧、湍、渙、泓、沸、溺、濰、涇、滲、汊、漢6、江、河、湖、海、波、浪、潮、濤、溪、流、沒、法7、活、清、濟、源、滿、深、酒、洲、漢、漸、派、消8、灣、游、注、澤、演、漫、港、激、溫、沙、洋、淚9、泄、泡、淋、漠、溝、沈、溶、浩、漏、澳、漲、淦10、漁、涯、溽、泊、湫、淵、潘、浴、滬、溏、漉、瀛11、泳、灘、汁、沾、淑、涉、瀕、渥、灌、潑、泌、淮12、渣、滓、淞、漆、淹、浦、滄、澌、泔、涵、洱、泐13、灄、滁、瀵、溯、湔、泮、瀾、漾、潤、滂、溢、沱14、混、汗、洪、汽、溉、沼、津、汝、潯、溲、淥、浸
2. 滏怎么讀淦
部首為 氵 的漢字:筆畫氵 筆畫2汅 氾 氿 汀 汁 汃 匯 漢 汄 汈 氻 筆畫3汢 汑 汣 污 汌 汊 汋 丸 泛 汏 汐 汒 汓 汔 汕 汗 汘 污 汚 汛 汜 汝 江 池 湯 汲 汷 筆畫4溈 沨 洰 汼 汵 泤 沘 滬 灃 汯 沃 冱 汥 汦 汧 汨 汩 汪 汫 泐 泛 汭 汰 汱 汳 汴 汶 汸 洶 決 汻 汽 汾 沁 沂 沄 沅 沆 沇 沈 沉 沋 沌 沏 沐 沑 沒 沔 沕 沖 沙 沚 沛 沜 溝 沒 漚 瀝 淪 滄 泲 沠 汮 汿 沎 沢 沞 筆畫5泦 泍 泘 泀 泋 沺 瀉 泇 泎 潑 治 沼 沽 沾 沿 況 泂 泃 泄 泅 泆 泈 泊 泌 泏 泑 泒 泓 泔 法 泖 泗 泙 泜 溯 濘 泟 泠 泡 波 泣 泥 泧 注 泩 淚 泫 泬 泭 泮 泯 淺 泹 沫 沬 沭 沮 沰 沱 沲 河 沴 沵 沶 沷 沸 油 泱 泳 瀧 瀘 濼 澤 涇 筆畫6浕 浉 浄 浀 浂 洉 洡 洣 浐 洘 泚 浌 洼 洽 派 洿 浹 澆 湞 濁 測 澮 濟 瀏 渾 滸 濃 潯 泿 洱 涏 洀 潔 洂 洃 洄 洅 洆 洇 洈 洊 洋 洌 洎 洏 洐 洑 灑 洓 洔 洕 洗 洠 洙 洚 洛 洝 洞 涕 洢 洤 津 洦 洧 洨 泄 洪 洫 洬 洭 洮 洲 洳 洴 洵 洶 洷 洸 洹 洺 活 涎 筆畫7浗 淽 涥 浫 涃 浘 澀 洖 流 澗 浖 浙 浚 浛 浜 浝 浲 浞 浟 浠 浡 浢 浣 浤 浥 浦 浧 浩 浪 里 涚 浨 淓 涁 漣 洍 涍 浱 浵 浭 浮 浯 浰 浴 浶 海 浸 浹 浺 浻 浼 浽 浾 浿 涀 涂 涄 涅 涆 涇 消 涉 涊 涌 涐 涑 涒 涓 涔 涕 涖 涗 涘 濤 澇 淶 潿 渦 渙 滌 潤 漲 浳 涜 涢 涋 涙 筆畫8渋 渒 渇 淗 済 淧 渵 淥 淕 淣 涭 淁 淂 淃 淄 淅 淆 淇 淈 淉 淊 淋 淌 淍 淎 淏 淐 淑 凄 淔 淖 淘 淙 淚 淛 淜 淝 淞 淟 淠 淡 淢 湕 漁 渂 涹 涪 涫 涬 涮 涯 涰 涱 液 涳 涴 淿 涵 涶 涷 涸 涺 涻 涼 涽 涾 涿 淀 淤 淥 淦 凈 淩 淪 淫 淬 淮 淯 淰 深 淲 淳 淴 淶 混 渓 淸 淹 淺 添 渀 渁 渃 渄 清 淵 漬 瀆 漸 澠 瀋 滲 渚 渠 渦 渮 渶 渏 湴 淭 渉 渆 渕 筆畫9渪 満 溂 湙 溈 灣 渘 溉 湇 湼 渷 湐 湠 湚 湌 湅 湆 湉 湵 湊 湋 湍 湎 湏 湑 湒 湓 湔 湖 湗 湘 湛 湜 湝 湞 湟 湡 湢 閔 湦 涌 湨 湤 渼 滋 滑 滯 湽 渽 淵 渞 渙 湈 減 渜 渝 渟 渡 渢 渣 渤 渥 湥 湪 渧 渨 溫 渫 測 渭 港 渰 渱 渲 渳 渴 游 渹 渺 渻 渾 渿 湀 湁 湃 湄 湩 湫 湭 湮 湯 湰 湱 湲 湳 湶 湷 湸 湹 湺 湻 濕 潰 濺 溚 溞 溠 溬 溲 溾 滁 溄 湂 溆 溋 溌 溇 溊 溁 筆畫10滟 滙 滿 溤 溩 滪 澕 滛 滏 滘 濾 滣 溸 滜 溵 滝 滇 滈 滉 滌 滍 滐 滒 滓 滔 滖 潷 瀅 濫 灤 滫 滭 溿 濱 滾 灄 溍 溎 溏 源 溑 溒 溓 溔 溕 準 溗 溘 溙 溛 灘 溜 溝 溟 溡 溢 溣 溥 溦 溧 溨 溪 溫 溭 溮 溯 溰 溱 溳 滊 溴 溶 溷 溹 溺 溻 濕 溽 滀 滂 滃 滄 滅 滆 滶 漓 漠 漣 漨 漭 漷 潃 滧 筆畫11潈 潌 溆 澚 漞 潉 潅 潊 滵 漝 漇 漈 滼 滬 滮 滯 潒 潢 漜 潄 漌 漍 滰 滱 滲 滳 滴 鹵 滸 滹 滺 滻 滽 滾 滿 漁 漂 漃 漄 漅 漆 漉 漊 漋 漎 漏 漑 演 漕 漖 漗 漘 漙 漚 漛 漟 漡 潳 漢 漤 漥 漧 漩 漪 漫 漬 漮 漯 漰 漱 漲 漳 漴 漶 漸 漹 漺 漻 漼 漾 潀 潂 瀠 瀟 瀲 濰 潎 潩 潴 澉 濄 筆畫12澘 澙 潱 潥 澓 澛 漽 潖 潐 澊 潑 潓 潔 潕 潗 潘 溈 潛 潛 潝 潟 潠 潡 潣 潤 潦 濆 濈 濍 濎 濐 漒 潶 潻 潏 潧 潨 潪 潫 潬 澅 潭 潮 潯 潰 潲 潵 潷 潸 潹 潺 潼 潽 潾 潿 澁 澄 澄 澆 澇 澈 澋 澌 澍 澎 澏 澐 澑 澒 澔 澖 澗 瀾 澠 澫 澳 澻 澾 澝 筆畫13濓 潚 潞 濇 濉 濗 濊 濋 瀨 瀕 濖 濏 澞 澟 澡 澢 澣 澤 澥 澦 澧 澨 澪 澬 澭 澮 澯 澰 淀 澲 澴 澵 澶 澷 澸 澹 澺 澼 濨 澽 澿 激 濁 濂 濃 濅 蒙 濩 濭 瀄 濸 筆畫14濕 濵 濶 濔 濘 澀 濣 濙 濝 濚 濜 濞 濟 濠 濡 濢 濤 濥 濦 濧 濪 濫 浚 濮 濯 濰 濱 濲 濴 濻 濿 漾 瀇 瀎 瀞 瀡 濹 筆畫15瀔 瀒 濺 瀃 濼 濽 濾 瀀 瀂 瀅 瀆 瀈 瀉 瀊 沈 瀌 瀍 瀏 瀐 瀑 瀓 瀢 潴 筆畫16瀭 濳 瀕 瀖 瀗 瀘 瀙 瀚 瀛 瀜 瀝 瀟 瀠 瀣 瀤 瀥 瀨 瀩 瀫 瀯 瀮 瀳 瀬 筆畫17瀿 灀 灁 灂 灆 灌 瀧 彌 瀱 瀲 瀴 瀵 瀶 瀷 瀸 瀹 瀺 瀻 瀼 瀽 瀾 筆畫18灐 灃 灄 灅 灇 灈 灉 灊 灋 灍 灝 漓 筆畫19灑 灒 灔 灖 灗 灘 筆畫20灜 灙 灚 灛 灡 筆畫21灝 灞 灟 灠 筆畫22灢 灣 筆畫23灎 灤 灦 筆畫24灧 灨 筆畫28滟 筆畫29灪 部首為 水 的漢字:筆畫水 筆畫1氹 氶 氷 永 氺 筆畫2氽 氼 氽 筆畫3汖 求 汞 筆畫4汬 沀 沊 沓 沝 筆畫5泴 沯 泉 沗 泵 澩 筆畫6泰 漿 洯 洜 筆畫8淾 淼 筆畫9湬 筆畫10滎 筆畫11滕 漐 漀 漦 漿 潁 筆畫12澃 筆畫13濌 澩 筆畫14濷 筆畫16瀪 筆畫19灓 筆畫23灥
3. 滏怎么讀什么意思
jiē?fǔ
湝,讀音為jiē,出自《說文》,解釋為水流動的樣子。[贛語]jr?1,水過多。如:湝洇的;苗都湝死得。
“滏”,普通話讀音為fǔ,在六書中屬于形聲字。“滏”的基本含義為水名,在中國河北省。
湝 jiē??ㄐㄧㄝˉ
〔~~〕形容水流動,如“淮水~~”。
詳細釋義
湝?jiē?〈形〉
水流動的樣子[flowing descriptive of water]
湝,水流湝湝也。從水,皆聲?!墩f文》
淮水湝湝?!对姟ば⊙拧ょ姽摹?/p>
又如:湝湝(水流的樣子)
4. 邯鄲滏怎么讀
滏,讀音fu,第三聲。
古水名滏水,在河北省,也就是今天的滏陽河。發(fā)源于太行山東麓邯鄲峰峰礦區(qū)滏山南麓。河長119公里,河流面積413公里,所屬水系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流經(jīng)邯鄲、邢臺、衡水,在滄州地區(qū)的獻縣與滹(hu四聲)沱河匯流后稱子牙河。是一條防洪、灌溉、排澇、航運等綜合利用的骨干河道。
5. 滏陽怎么讀?
一、姓氏源流杜(Dù)姓源出有三: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jù)《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后。據(jù)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后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國于劉。當時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yǎng),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后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據(jù)《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fā)明者杜康的后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铩铩锏眯帐甲妫憾挪?。帝堯裔孫劉累之后。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國原國君后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于是設(shè)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于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二、遷徙分布杜姓以陜西西安為發(fā)祥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shù)葒模缎绿茣吩疲骸霸隰斢卸判?,避季平子之難,奔于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倍藕諡榍貙?,食采于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后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后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nóng)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后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陜西,其播衍過程,從陜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陜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蕩,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zhàn)亂大舉南遷,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jié)度使,遇戰(zhàn)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xiāng),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歷史名人杜 操: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漢代書畫家,漢章帝時曾為齊相,以善章草知名,與崔瑗并稱“崔杜”。杜 詩:河南汲縣人,漢代著名廉吏,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近臣。任南陽太守時,創(chuàng)造水排(即水力鼓風機),冶鐵鑄農(nóng)具,比歐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開田園,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杜 康:相傳是周代善於釀酒的人?!稘h·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倍?密:河南省登封人,東漢名臣,曾任北海相、尚書令、河南尹,時人稱其為“天下良輔”。杜 林: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人,東漢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治有《古文尚書》,長于文字學,撰有《倉頡訓纂》、《蒼頡故》等。杜 畿:曹操的高參,為統(tǒng)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貢獻。杜 預:京兆杜陵人,西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文學家,征南大將軍。撰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春秋釋例》、《春秋長歷》等。杜 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杜 甫:今河南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圣”、“詩王”,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傳世。杜 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學家,編《通典》二百卷,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杜 牧:字牧之,號樊川,杜佑之孫,京兆萬年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為人剛直有奇節(jié),曾指時弊,深憂藩鎮(zhèn)、吐番的驕縱,后果言中。其詩風骨遒上,豪邁不羈,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jīng)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和李商隱齊名,并稱“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等。杜 瓊: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畫家,其畫開吳門派先聲。杜 堇: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明代畫家,作畫取法南宋院體,最工人物,筆法細勁暢利,時推白描高手。杜審言: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學家,與崔融、李嶠、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其孫為杜甫。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錡之妾。錡謀叛被殺后入宮,善詩詞及唱金縷衣曲,受唐憲宗寵愛,后賜歸鄉(xiāng),窮老無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婦女。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初唐時期李世民的名相,參與發(fā)動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史稱:“玄齡多謀”,如晦善斷,當世語良相,常稱房杜?!倍殴馔ィ旱澜烫鞄煟颇┲奈膶W家、教育家。杜荀鶴: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詩人,其部分詩篇反映唐末軍閥混戰(zhàn)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慘痛境遇,在當時較突出,有《唐風集》。四、郡望堂號1、郡望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nèi)史設(shè)置,執(zhí)掌相當于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于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于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于今天的河南省渭縣、濮陽、范縣,山東省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漢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漢陽。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2、堂號詩圣堂、少陵堂: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圣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圣”。此外,杜姓的堂號還有:“京兆堂”、“永言堂”、“振德堂”等。============================================================【杜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杜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民歌慈母;世號詩王。——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東漢侍御史杜詩(?-38)。杜詩,河內(nèi)汲縣(今屬河南?。┤?。字公君,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曾創(chuàng)造水排(水力鼓風機),鑄造農(nóng)具,用力少而見效大,較歐洲早一千一百年。他又征發(fā)民工修治陂池,廣開田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下聯(lián)典指“詩王”,是對唐代大詩人杜甫(712-770,鞏縣人,字子美)的頌稱。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又有政治抱負??揩I賦得官,歷任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詩作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顯示出唐代由盛轉(zhuǎn)向衰微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風格以沉郁為主,語言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有《杜工部集》。唐代馮贄《云仙雜記》:“鵝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謫,為唐世文章海。九云誥已降,可于豆垅下取?!σ榔溲?,果得一石,金字曰:‘詩王本在除芳國,九夜捫之麟篆熟,聲振扶桑享天福?!睍赏ǖ洌幻绣??!判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唐代史學家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出生于世代顯貴之家。歷官嶺南、淮南等節(jié)度使,貞元末年,升任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時,充度支、鹽鐵等使,主持財政,封岐國公。官位雖高,仍勤奮不倦,白天處理政務,夜晚燈下苦讀,博覽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時間,著《通典》二百卷,內(nèi)容翔實,源流分明,詳而不繁,簡而有要,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下聯(lián)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王兵入關(guān),他助李世民籌謀,臨機善斷,參預玄武門之變,協(xié)助李世民奪得政權(quán)。歷官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太宗時官至尚書右仆射(宰相),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組織機構(gòu)設(shè)置、規(guī)模及典章制度。貞觀年間,太宗選出十八位功臣畫像于凌煙閣,杜如晦居首位。后因病辭職,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后,太宗甚至廢朝三天,以示哀悼。耽思經(jīng)籍;圖像凌煙?!判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晉·杜預,博學多通,耽思經(jīng)籍,為《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成一家之言。下聯(lián)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時為尚書右仆射,封萊國公,與房玄齡共管朝政,圖其像于凌煙閣。金陵度曲;玉簡遺珍?!判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唐·杜秋娘,年十五為李錡妾。嘗為錡唱詞云:“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下聯(lián)典指杜蘭香,自稱東漢人,降于洞庭包山張碩家,留玉簡唾盂等具,授碩以道,碩成仙而去。南陽世澤;萊國家聲。——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東漢·杜詩事典。下聯(lián)典指唐·杜如晦事典。-----------------------------------------------------------------〖杜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耽思乎經(jīng)籍;圖像于凌煙?!判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西晉將領(lǐng)、學者杜預(222-284)。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東南)人。曾任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以滅吳功,封當陽縣侯。多謀略,時稱“杜武庫”。撰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是《左傳》注解流傳到今的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中。下聯(lián)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585-630)。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東南)人。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guān)中,助李世民籌謀。官至尚書右仆射。卒謚成,繪像于凌煙閣。學業(yè)醇儒富;星斗煥文章?!判兆陟敉ㄓ寐?lián)此聯(lián)為佚名集杜甫詩句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斓伦判兆陟敉ㄓ寐?lián)此聯(lián)為朱德(1886-1976)撰書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聯(lián)。-----------------------------------------------------------------〖杜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守道還如周柱史;著書曾學鄭司農(nóng)?!拍磷判兆陟敉ㄓ寐?lián)此聯(lián)為唐代詩人杜牧(803-852)詩句聯(lián)。云霞晴光轉(zhuǎn)物候;春夜喜雨知時節(jié)?!鸥ψ判兆陟敉ㄓ寐?lián)此聯(lián)為唐代詩人杜甫詩句聯(lián)。楓林綠樹丹青合;玉杯錦席風云流?!鸥ψ判兆陟敉ㄓ寐?lián)此聯(lián)為唐代詩人杜甫詩句聯(lián)。夢醒揚州甘薄幸;心憂社稷老風塵。——杜審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聯(lián)此聯(lián)為唐代詩人杜審言(約645-約708)詩句聯(lián)。杜審言,字必簡,原籍襄陽(今屬湖北?。┤恕S小抖艑徰约?。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谓B基撰杜姓宗祠通用聯(lián)此聯(lián)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聯(lián)?!叭巳铡?,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人多到此旅覽。-----------------------------------------------------------------〖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花折應時,金陵度曲;蘭謫降麗,玉簡留珍?!判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文學故事人物杜秋娘,唐代杜牧《杜秋娘詩序》說是唐代金陵女子,十五歲時為浙西節(jié)度使李錡的妾,曾為李錡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后入宮,為憲宗所寵愛,穆宗時曾為皇子保姆,文宗時因皇子被廢,她返回故鄉(xiāng)。下聯(lián)典指東漢仙女杜蘭香。相傳有漁夫在洞庭湖岸邊撿一個三歲女童,養(yǎng)到十多歲時,出奇的美麗。忽然有一天從空中下來青童仙人,攜女而去,臨走時說:“我是仙女杜蘭香,有錯被謫人間,現(xiàn)在要回天上去了。”后來,她又降于洞庭包山張碩家,傳授給張碩道術(shù),又留下玉簡等物,張碩也成仙而去。卜筑草堂,誤傳嚴武宅;馳名武庫,癖好左氏書?!判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下聯(lián)典指西晉將領(lǐng)、學者杜預事典。============================================================附錄:【杜姓典故、趣事】〖杜康與酒〗杜康字仲寧,是康家衛(wèi)人,善造酒。在《中州雜俎》、《直隸汝州全志》里,都生動而具體地講述了杜康造酒的過程。據(jù)說河南汝陽杜康村的酒泉溝,有一棵老桑樹,這便是杜康發(fā)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時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趕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溝吃飯看書。酒泉溝古時稱空桑澗,桑樹叢生。一股清泉穿林而過。泉邊有棵老桑樹,因年代久遠,樹身已空。杜康就在樹下吃飯。他常緬懷祖選,飯難下咽,就把剩飯扔進桑樹洞里。鄉(xiāng)親們見杜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就給他送來曲粉充饑。無意中,他又將曲粉扔進了樹洞。這樣飯曲發(fā)酵變成了酒。杜康飲了此酒,才知酒能解憂助興。于是他總結(jié)了經(jīng)驗,從此以釀酒為業(yè)。以后人們命名的除“杜康溝”、“杜康泉”、“杜康河”,還有“杜康墓”和“杜康廟”。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杜康是古代釀酒的專家。
6. 夔怎么讀
kuí zhōu
“州”,讀音為zhōu,最早見于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于會意字?!爸荨钡幕竞x為水中的陸地;引申含義為中國古代戶籍編制單位,如州鄉(xiāng)。
在日常使用中,“州”常做副詞,表示穩(wěn)固。
“州”,最初見于商朝甲骨文時代,“州”是“洲”的本字。后來“州”字用作古代行政區(qū)域名,于是另造“洲”字。后來“州”字發(fā)現(xiàn)于金文、楚系簡帛、說文中,楷體字和現(xiàn)代版的“州”皆從秦系簡牘中演化而來。
7. 滏怎么讀去掉三點水
讀fu(第三聲)。
根據(jù)問題的描述這個字,由一個三點水作為偏旁部首,然后還加上父字和金字。經(jīng)過查閱字典,和問題所描述的最符合的應該說的是“滏”這個字,滏字讀音讀作fu“第三聲”。一共十三個筆畫,這個字沒有實際的意思,一般來說都是用來表示地名,山川河流之類的相關(guān)地方。
比如滏陽河,就是發(fā)源于當今河北省的一條河流。
8. 滏怎么讀拼音
一、?的讀音是:暫無
部首:氵? ?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 筆畫:15
筆順:丶丶一ノ丶ノ丶ノ丶一一丨丶ノ一
二、?的基本釋義:
漢字部件構(gòu)造 :首尾分解查字 :氵金
同【滏】,讀音fǔ
1.古水名。即今滏陽河。源出河北省磁縣西北石鼓山?
滏水出焉。――《山海經(jīng)》
2.滏陽河:水名,在中國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