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guān)于靜的勵志名言
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zhǔn),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guān)于靜的 勵志 名言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關(guān)于安靜的名言 1、世界在龐大的 雨水 里變得安靜。變得孤單。變得寂寞。變成了一個讓人悲傷的星球。——郭敬明 2、人只應(yīng)當(dāng)忘記自己而愛別人,這樣才能安靜、幸福和高尚?!蟹颉ね袪査固? 3、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老子 4、濁而靜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老子 5、明天又要變身為空中飛人啦哎,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徹底安靜下來,找個陌生的城市好好放肆的玩一玩?!獧?quán)振東 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鳑r 7、打算安靜的生活一段時間,給自己準(zhǔn)備了很多功課,關(guān)鍵心靜!——趙薇 8、我所希冀的名聲只是讓人知道我曾安靜地度過一生?!商? 9、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T葛亮 10、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洞髮W(xué)》 11、徹底放棄無益的希望的人,在不斷增長的安靜中得到補償?!? 12、有恬靜的心靈就等于把握住心靈的全部;有穩(wěn)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揮自己!——米貝爾 13、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迸發(fā),其源泉是靜靜的回想的感動?!鯛柕? 14、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献? 15、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老子 16、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寧靜中積累起來的情感。——華茲華斯 17、志不立,如無舵這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跏厝? 18、不要去想未來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前途茫不茫然,在目前來說,這不是當(dāng)務(wù)之急,目前急的是要使自己的心安靜。——三毛 19、我乞求的是寧靜,不是休息?!_鐵 20、道生于安靜,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f子 關(guān)于靜的 名人名言 1. 夜寂靜,寒聲碎 —— 宋 ·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 2.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 唐 · 杜甫《垂老別》 3. 千家山郭靜朝暉,一日江樓坐翠微 —— 唐 · 杜甫《秋興八首》 4.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 唐 · 王勃《詠風(fēng)》 5. 又是一鉤新月、靜方櫳 —— 宋 · 程垓《南歌子·荷蓋傾新綠》 6.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 唐 · 王維《鳥鳴澗》 7.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宋 ·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8.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 唐 ·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9. 東風(fēng)靜、細(xì)柳垂金縷 —— 宋 · 萬俟詠《三臺· 清明 應(yīng)制》 10.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 先秦 · 佚名《氓》 11.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南北朝 · 王籍《入若耶溪》 12. 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 —— 宋 ·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fù)醉》 13.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 唐 · 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14. 紫燕雛飛簾額靜,金鱗影轉(zhuǎn)池心闊 —— 宋 · 吳文英《滿江紅·翠幕深庭》 15.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fēng)寒 —— 唐 · 劉長卿《聽彈琴》 16. 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是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 宋 ·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17. 歲見梅追和一首,終恨有兒女子態(tài)耳竹里一枝梅,雨洗娟娟靜 —— 宋 · 向子湮《卜算子·歲見梅追和一首》 18. 人初靜 —— 宋 · 張先《天仙子·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 19.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 唐 ·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0.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fēng)聲更干 —— 宋 · 柳開《塞上》 佛家名言關(guān)于心靜 1、 凈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2、 人不如我意,是我無量;我不如人意,是我無德。 3、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亦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 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5、 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 6、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7、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8、 千悟萬悟悟不到,原來一句佛名號。 9、 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10、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11、 善惡報應(yīng),禍福相承,身自當(dāng)之,無誰代者。 12、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若能萬法盡舍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13、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4、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15、 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16、 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17、 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 18、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 19、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2,關(guān)于佛教行善的詩句
1.有關(guān)描述善心善舉的詩詞句 古代中國的慈善,無論是官方的慈善還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體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動機,它們是善心的特殊體現(xiàn),既是慈善義舉(善舉)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為延續(xù)的保證。 作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體為國家政府,其慈善動力源于“民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會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為其執(zhí)政宗旨,所謂“惠及庶民”、“惠鮮鰥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寧。 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即是此義。此種思想為儒家所承繼。 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舉措。孟子推崇“仁政”,認(rèn)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謂“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運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關(guān)系到能否得民心?!暗妹裥恼叩锰煜隆保妹献拥脑捑褪恰拌罴q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進一步得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⑩這是“民為邦本”的極致表達。 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11)的慈善內(nèi)容。歷代統(tǒng)治者在災(zāi)荒之年注重救濟災(zāi)民,扶危濟困,建立“社倉”、“義倉”以穩(wěn)定糧食市場,幫助災(zāi)民度過災(zāi)年,前文所述種種官方慈善形式無不出乎“民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慮。 民間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兩種類型。前者主要是以親緣、族緣、鄉(xiāng)緣為紐帶的人際親情。 譬如范仲淹創(chuàng)設(shè)的義莊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圍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內(nèi)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間慈善發(fā)展到以紳商為主體成立各種民間慈善組織,慈善所及范圍已有突破親緣和族緣等人際親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觀念,慈善救濟對象大有擴張。 這種民間慈善的動力根源是儒家“仁者,愛人”的觀念及其延伸,所謂“親親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觀念即為此。其內(nèi)在動力是“惻隱之心”,即“不忍人之心”。 孟子認(rèn)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無任何功利意識。它是一種純粹的對于人之同類命運的同情關(guān)懷,其行為所發(fā)亦是自然而然,全無功利念頭。 宗教類型的民間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當(dāng)?shù)挠绊?,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眾生是基于眾生皆有佛性的“佛緣”? 民間的親緣(包括族緣、鄉(xiāng)緣、)和佛教的佛緣的對象在空間上不同,佛教的佛緣是天下眾生,是普遍的;而親緣是特殊的。在中國古代,這兩種“緣”相互補充,因而既可以救濟族內(nèi)的貧困者,也可以救濟陌生人、路人。 可以說,基于親緣和佛緣的道德意識是中國古代民間慈善的基本動力機制。 佛教慈善的動力源于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和“業(yè)報輪回”,一個人的禍福果報是由他本人的“業(yè)”的染凈、善惡決定的。 《妙法圣念處經(jīng)》卷一說:“業(yè)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卑凑辗鸾汤碚?,行善業(yè),得善報,即佛教所謂善得福報的“福田”觀念。 《大正藏經(jīng)》八十五卷《像法訣疑經(jīng)》說:“我于處處經(jīng)中說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此二種田悲田最勝?!毙胁簧茦I(yè),得惡報,來世墮入畜牲、餓鬼道,下地獄受盡煎熬。 這種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中的“天”具有賞善罰惡的意志結(jié)合,如《尚書·商書·伊訓(xùn)篇》所言:“惟上帝無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边M而得出如下結(jié)論:“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2)也即所謂“福因慈善得,禍向奸巧來”?!吧朴猩茍?,惡有惡報”與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相結(jié)合,就成為中國傳統(tǒng)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動力機制。 道教亦有類似的積善修德和因果報應(yīng)相結(jié)合的思想,主張行善成仙。葛洪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說:“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言,愍人之苦,賑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行善成仙甚至具體到行善數(shù)量與成仙級別掛鉤?!叭擞叵?,當(dāng)立三百善;欲天仙,當(dāng)立千二百善”;且須連續(xù)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fù)中行一惡,則盡失千善,乃復(fù)更起善數(shù)耳”,“積善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 (13)無論是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yīng)觀念,還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誘導(dǎo),事實上都成為宗教慈善的內(nèi)在動力機制。 客觀地說,宗教的慈善動機似乎并非那么純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為了成仙。 但慈善行為本身卻并非希望受惠者回報于己。就此而言,此種慈善動機并非主體現(xiàn)實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對超驗力量的敬畏。 2.描述“善心善舉”的詩詞句有哪些 1、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滿庭芳·山抹微云》作者:秦觀 2、 儒家所尚者,行善與文章。 用舍何嘗定,枯榮未易量。 干求便黽勉,得失是尋常。 外物不可必,其言味甚長。 -----《長子伯溫失解以詩示之》作者:邵雍 3、 衰翁七十五,猶有身世憂。 暑不辦寒計,朝始為夕謀。 海若挾風(fēng)伯,掃蕩數(shù)十州。 錢塘幸而免,湖已入城流。 吾雖偶不死,生涯殊茍偷。 米價不少減,錢刀何所求。 長女亡六載,次女病未瘳。 假使即勿藥,嫁奩將焉籌。 五男喪其幼,余皆隱林丘 -----《七十五翁吟》作者:方回 3.積德行善的禪語句子 積德行善的句子 1,人生在世,根本無法預(yù)測自己未來,一味的追求物質(zhì)財富只會加重精神負(fù)擔(dān)。在短暫的人生中,只有清心寡欲、積德行善、以苦為樂的態(tài)度才能活出生命的瀟灑與豁達。 2,成功的人不一定快樂,快樂的人也不一定成功,但每一位快樂的人都能活的很幸福,修善心,傳善言,修善行,結(jié)善緣,積德行善、快樂永遠。 3,不是做每一件好事都是有回報的,但不做好事一定沒有回報。所以,只要堅持做好事,總有一天會有回報的,更何況做好事的動機原本就不應(yīng)該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應(yīng)該是積德行善! 4,今天又過了一關(guān),以后要多做好事,積德行善,讓運氣更好一些。 4.有關(guān)佛教的詩句 題義公禪房 (唐) 孟浩然 義公習(xí)禪寂,結(jié)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禪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自《心經(jīng)》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摘自《金剛經(jīng)》 嗓子落滿了紅塵,江河在琴弦上走調(diào)?!秱}央嘉措詩傳》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注定生死《佛經(jīng)》 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后,不過一捧黃沙。——佛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U宗六祖慧能大師《壇經(jīng)行由品》 佛學(xué)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處的空靈和重生的力 5.與佛教有關(guān)的詩句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蘇東坡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唐。龍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宋。無門慧開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靜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六根才動云遮天。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3,經(jīng)典佛教語錄
在平日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語錄了吧,語錄是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門的傳教記錄。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語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經(jīng)典佛教語錄195句,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jīng)典佛教語錄1 1、 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 善男子,如前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法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shù)分,喻分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 2、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fù)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3、 四種往生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而得往生;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臨終時見到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于狂亂中,忽然遇到善知識教他作一聲或十聲之念佛,即得往生;無記往生是人于平日發(fā)心皈命于佛,到臨終時,雖然心神衰弱而成為無記(非善非惡),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雖然不能出聲念佛,但中意念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往生。 4、 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凈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凈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5、 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 6、 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7、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8、 念佛當(dāng)發(fā)志誠心,深信心,回向發(fā)愿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zhuǎn)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shù)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9、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10、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11、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過,即非真修者。 12、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13、 人不如我意,是我無量;我不如人意,是我無德。 14、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亦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5、 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16、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17、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18、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19、 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20、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21、 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22、 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23、 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24、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25、 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xué)道省力工夫。 26、 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 27、 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28、 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29、 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30、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31、 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32、 不離當(dāng)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dāng)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33、 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34、 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5、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36、 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37、 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8、 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佛教語錄 39、 次于自身善起防護,不應(yīng)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yīng)當(dāng)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40、 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fā)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41、 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42、 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jīng)用完也無用處。 43、 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xué)佛,殊難得其實益。 44、 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45、 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46、 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47、 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xué)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48、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49、 學(xué)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50、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51、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52、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53、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rèn)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54、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55、 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56、 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fēng)。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57、 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58、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59、 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60、 發(fā)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61、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62、 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63、 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64、 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65、 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66、 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67、 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68、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9、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70、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xué)佛。 71、 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72、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73、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74、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75、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76、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佛經(jīng)名言 77、 若欲無境,當(dāng)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78、 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 79、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80、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81、 千悟萬悟悟不到,原來一句佛名號。 82、 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83、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84、 善惡報應(yīng),禍福相承,身自當(dāng)之,無誰代者。 85、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若能萬法盡舍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86、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87、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88、 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89、 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90、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91、 我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92、 見色起淫心,報之在妻女。 93、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9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95、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96、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善。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97、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9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99、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100、 建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 經(jīng)典佛教語錄2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 2.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6、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7、佛曰:一切皆為虛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8、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9、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10、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11、佛曰:忘記并不等于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于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12、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3、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14、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15、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16、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說∶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shù)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dāng)?shù)盟廾?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20、佛曰: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xiàn)了。 21.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22、問佛:為何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23、佛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24、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zhí)著于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樂 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諸多痛苦。 25、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 27、佛曰:凈心守志??蓵恋?。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dāng)?shù)盟廾?8、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9、佛曰:執(zhí)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 佛曰:執(zhí)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佛曰:執(zhí)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門,早已超脫涅磐 30、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 經(jīng)典佛教語錄3 1.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zāi)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2.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善。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3. 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終究會產(chǎn)生變質(zhì)、變遷、消失的現(xiàn)象。所以感覺敏銳的人才能察覺出它的不完美。 4. 當(dāng)面吳娘夸善舞,可憐總被腰枝誤?!鯂S《蝶戀花》 5.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6. 所求的眾生都渴求安樂。為了求得自己的安樂而以刑杖殺害眾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寧。 7. 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8.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9.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10.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fēng)暗換年華?!赜^《望海潮》 11. 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2.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13.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qū)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14. 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15. 余暉灑下,三千斑白的青絲在微風(fēng)中搖曳,點點白光,折射出歲月滄桑。 經(jīng)典佛教語錄4 1、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3、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yīng)當(dāng)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yīng)斷驕慢,若復(fù)遠離,應(yīng)斷嗔恨,現(xiàn)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4、內(nèi)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6、當(dāng)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7、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8、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9、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0、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11、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12、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3、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1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1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xué)的。有德自然香。 16、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rèn)命。 17、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18、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19、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20、能為別人設(shè)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21、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zhǔn)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22、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23、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24、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yán)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25、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26、人不是壞的,只是習(xí)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xí)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27、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28、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29、夸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30、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31、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2、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33、廣結(jié)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34、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35、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yán)你自己。 36、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37、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38、你認(rèn)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rèn)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 39、應(yīng)作如是觀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4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41、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4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4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44、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45、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46、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zé);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yè)。 47、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48、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49、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xué)。 5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