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結晶到底好不好,結晶跟品質無關是低溫造成酯類物質析出

白酒結晶到底好不好?白酒結晶跟品質沒有關系,跟溫度有關系,因為溫度降低到10℃以下,白酒中的酯類物質的溶解度降低,就出現飽和現象所析出的白色結晶,從而產生沉淀物,其實只需要升溫到60℃左右,就會發(fā)現結晶消失,酒體重新恢復透明了。

白酒結晶是溫度造成的

明文規(guī)定,白酒標準是無色透明、無沉淀的,所以很多人在看到白酒中出現結晶時,都會認為是品質不合格的白酒,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完全正確,因為包裝好的白酒,通常室溫下是清澈透亮的,而結晶并不是酒質問題,而是溫度問題。

白酒中其實含有大量酯類物質,也是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質,這些物質平常是很好的融于酒中,但在溫度降低至10℃以下后,會導致酯類物質的溶解度降低,從而出現飽和現象所析出的白色結晶,從而略顯渾濁或出現沉淀物。

但溫度回升,酯類物質的溶解度提高,沉淀物就會慢慢消失,所以通常白酒推薦儲存在20℃左右的干燥環(huán)境中,溫度低了確實會影響酒質,如果出現結晶,想要快速恢復,可以放置在60℃的溫水中,輕輕搖晃即可溶解。

所以成品白酒中,出現白色結晶其實并不是變質,而是酯類析出沉淀,對人體是無害的,只不過會影響白酒的風味而已,建議是處于溫暖的環(huán)境中一段時間,待結晶消失后,再飲用。

但如果結晶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一直都不溶解,那也需要考慮存在質量問題,最好不要飲用,可以送檢查驗結晶原因。因為無法溶解,說明并不是簡單的酯類析出,可能是其他原因,雖然這種情況很少見,但也需要注意了。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