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稱為最后一個教父和第一個經(jīng)院哲學家的是誰
安瑟倫 (Anselmus;1033—1109)羅馬天主教經(jīng)院哲學家、神學家。唯實論主要代表。有最後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經(jīng)院哲學家之稱。
安瑟倫(anselmus,1033-1109,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家,實在論主要代表,有“最后一個教父和第一個經(jīng)院哲學家”之稱)
2,經(jīng)院哲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亦譯“實在論”或“實在主義”.西方一種哲學思潮.在古代,中世紀與近現(xiàn)代哲學中均有所表現(xiàn),但其形式不同.在古代,以柏拉圖的理念論為基礎.形成型念產(chǎn)生現(xiàn)象世界的極端唯實論思想;以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zhì)料說為基礎形成形式與質(zhì)料相結合的溫和唯實論思想,亞里士多德以后.持唯實論觀點的古代哲學家有普羅提諾、波非利、奧古斯丁等.在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中作為一個派別和思潮.與“唯名論”相對 它否認個別事物的客觀實在性.認為一般、共相是先于個別事物并派生出個別事物的實體.只有它們才是在意識之外的客現(xiàn)實在.分為極端唯實論和溫和唯實論,它對基督教教義,特別是上帝存在做出了各種論證.并認為哲學是神學的忠實婢女.在近代哲學中合洛克的代表的唯實論,認為人們的認識中有許多種類的感覺材料是世界的代表、如第一性的質(zhì).而第二性的質(zhì)則不是代表.人們完全可能有認識的錯誤.代表的唯實論引導到貝克萊的唯心主義.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爾雖然提出具體觀念論.反對抽象的觀念.并以辯證法說明世界的過程.但也以唯實論的框架作為其體系的依據(jù).經(jīng)院哲學是與宗教神學相結合的唯心主義哲學,屬于歐洲中世紀特有的哲學形態(tài),是天主教教會用來訓練神職人員,在其所設經(jīng)院中教授的理論,故名經(jīng)院哲學.唯實論是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經(jīng)院哲學.這句話不對.經(jīng)院哲學是與宗教神學相結合的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有本質(zhì)的不同.
經(jīng)院哲學的代表人物有J.鄧斯·司各特,托馬斯·阿奎那,威廉等?! 〗?jīng)院哲學是產(chǎn)生于11~14世紀查理曼帝國的宮廷學校及歐洲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附屬學校中產(chǎn)生的教會學院的一種哲學思潮。它是運用理性形式,通過抽象的、煩瑣的辯證方法論證基督教信仰、為宗教神學服務的思辨哲學。因為教師和學者被稱為經(jīng)院學者(經(jīng)師),故取名經(jīng)院哲學(scholasticism)。
如果要說最著名的當然是托馬斯?阿奎那斯(Thomas Aquinas),但是又不能說安瑟倫不重要,那么一下就稍微談談一些著名的經(jīng)院哲學家.詳細談托馬斯?阿奎那斯.安瑟倫(Anselm 1033-1109)生于意大利的貴族家庭,年青時到英國修道,后被選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一生致力于以理性分析教義,被稱為經(jīng)院哲學之父(奧古斯丁第二)一生無瑕疵,敬重真理與公義,“我相信了才能明白,不是我明白了才會相信”.另外被稱為“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經(jīng)院哲學家”.亞伯拉德(1029-1142)生于巴黎附近一武士家庭,在巴黎大學執(zhí)教邏輯學.首倡用辯證法去研究神學,他認為宗教經(jīng)驗必須經(jīng)過理智的批判,“不斷的質(zhì)問,乃是知識的開端”,“我明白了才能信”,他注重基督的人性而否認他的神性.圣威克的雨果(Hugo of st.victor.1092-1141)《基督教的圣禮》指出,圣禮是神的工作,七個圣禮的每一個都代表神的一種工作.圣禮不再是死的儀式,而是活的代表,雨果帶有神秘主義.彼得倫巴(1100-1160)亞伯拉德與雨果的結合.約翰內(nèi)斯·鄧斯·斯科特斯 他與阿奎那不斷的辯論,他特別講理性的局限性.各樣的教義從嚴格意義上講都是無法論證的,神學以圣經(jīng)和教會為根據(jù),唯有信仰才能確立.不贊成在神學上給哲學發(fā)言權,與阿奎那相反,他把意志置于理性之上,行動置于思維之上.認為神學是一門實用的科學,而不是思辨的科學.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guinas 1225-1274)[2]中古最著名的神學家,出生于意大利,先在多米尼古修道院修道,后在巴黎獲得博士學位,他著作甚豐,他的《神學大全》最為重要,他個人生活簡樸、敬虔,著述清晰而合乎邏輯.1879年教皇利奧十三世定他的著作為今日羅馬教會神學的基本課程.
經(jīng)院哲學是與宗教神學相結合的唯心主義哲學,屬于歐洲中世紀特有的哲學形態(tài),是天主教教會用來訓練神職人員,在其所設經(jīng)院中教授的理論,所以稱之為經(jīng)院哲學.最初的代表人物是安瑟爾謨,并開創(chuàng)了安瑟爾謨論證經(jīng)院哲學;中期的最富盛名的是13世紀下半葉,托馬斯·阿奎那,他力求調(diào)和流行的亞里士多德哲學與基督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