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貴釀酒業(yè)的君道系列酒怎么樣
- 2,文言文君道的中心道理
- 3,君道不明由貪欲昩心
- 4,呂氏春秋認為君道應該如何去做
- 5,荀子君道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
- 6,君道古詩文文言文翻譯
- 7,說苑 君道
- 8,君道的古文翻譯
- 9,荀子君道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
- 10,君道的古文翻譯
- 11,唐太宗君道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 12,貞觀政要君道第一白話文
1,貴釀酒業(yè)的君道系列酒怎么樣
貴釀君道系列屬于貴釀酒業(yè)生產(chǎn)的酒貴釀的生產(chǎn)基地位于茅臺鎮(zhèn)優(yōu)質(zhì)醬酒的核心產(chǎn)區(qū),主打產(chǎn)品皆為高端的純糧大曲坤沙醬香型白酒。屬于高端醬酒
2,文言文君道的中心道理
《君道》出自戰(zhàn)國時期荀況的著作《荀子》。闡述封建帝王治國的基本理念與統(tǒng)治權術,其核心內(nèi)容是儒家所倡導的"仁政"、"仁義"原則?!毒馈返闹饕矫媸牵呵杭{諫 任賢使能 君道不只是由君主來完成與發(fā)展執(zhí)行,而是在君臣共理的情況下,由君主為代表而施行的統(tǒng)治理念與權術,它是整個統(tǒng)治階級最高層的使命。恭儉節(jié)用 寬厚愛民這兩方面是貞觀君道的關鍵方面,也是唐代繁榮的重要前提。作為人主,光任用有能力的卿相還不夠,還應有廣泛了解下情的人在身邊,同時還要有能夠體現(xiàn)人主意志、協(xié)調(diào)四鄰諸侯關系的外交使者。必須了解他們的長處和短處,這是人主應具備的能力。滿意請采納,謝謝。
3,君道不明由貪欲昩心
君道不明,由貪欲昩心這句話的解釋是:君主不清楚自己的為君之道,是因為被貪欲蒙蔽了自己內(nèi)心的緣故。是勸誡君王體察人民的疾苦,要盡到為君者的職責,要懂得知足!
人性的弱點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4,呂氏春秋認為君道應該如何去做
最近有一個小小的研究,其中包含了很多管理智慧,值得今天從事企業(yè)管理的人們學習。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君道無為",即君之道,在于 "無為而治"。"無為 "并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善于為君。第一,不要有具體的想法,第二,不要做具體的事情。他的任務是努力發(fā)現(xiàn)人才。例如,在《回應》的評論中,有以下的話。主知何處,不欲先言。人歌我和,人先與我,以其出為入,以其言為名,取其實以責其名,則曰人不敢妄言,而主之人持其至。這就是說,君主即使有意見,也不必先表達出來,而是讓臣民先說出來。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了解大臣們的想法和做法,評價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處于更有利的位置,不會被善變的大臣附和,也不會被狡猾奸詐的大臣游說。這里還有一個。故古之善為君者,勞于人論而失于官事,得其典也。這里,"勞于人 "是指選拔人才,"失于官事 "是指不做應該由下級做的事情。接著,有專門的《人》篇,提出了八種觀點,六經(jīng)、六氣、四藏。這八種觀點包括。通觀其賦,貴觀其進,富觀其養(yǎng),聽觀其行,止觀其善,習觀其言,窮觀其所不受,賤觀其所不為。在判斷時,要看他尊敬誰;當你是權貴時,要看他推薦誰;當你是富人時,要看他支持誰;除了聽他說的話,還要看他的行為;當你是閑人時,要看他喜歡什么;當你被領導寵愛時,要看他不接受什么;當你是卑賤者時,要看他不做什么。這六種考驗包括。喜以驗其守,樂以驗其僻,怒以驗其節(jié),懼以驗其持,哀以驗其人,苦以驗其志。至于 "六氣",是指父親、母親、兄長、弟弟、妻子和兒子。而 "四藏 "指的是 "友、舊、鄉(xiāng)、男、郭",即一個人的生活圈:親戚、朋友、鄰居等。觀察他或她周圍的人對了解一個人有很大幫助。此外,書中關于 "王道 "的其他觀點在今天仍有實際意義,如順應潮流、選擇時機、見微知著、去除主觀欺騙、行俠仗義、重新強調(diào)德治等等。我想,小企業(yè)的管理者,以及地方長官,不妨看看。
5,荀子君道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
D 荀子認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為,僅在王宮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張國王要加強對中央與地方官員的監(jiān)察。
c 試題分析:材料內(nèi)容表明君主遠在統(tǒng)治中心無法直接統(tǒng)治地方,所以采取設置機構監(jiān)視地方的方法進行統(tǒng)治。故答案應選擇的是體現(xiàn)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備選項,所以答案選擇c項。
6,君道古詩文文言文翻譯
為君之道。就是做君王、做一國之主的規(guī)律和道理。君 道晉平公問于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逼焦唬骸吧疲 ? 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對曰:“人君之事,無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從,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眾,大德容下;圣人寡為而天下理矣。書曰:‘睿作圣’。詩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孫其保之!’”宣王曰:“善!”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guī)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jié)安靜以借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辈菰侔菔苊o。陳靈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陳其亡矣!吾驟諫君,君不吾聽而愈失威儀。夫上之化下,猶風靡草,東風則草靡而西,西風則草靡而東,在風所由而草為之靡,是故人君之動不可不慎也。夫樹曲木者惡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號,垂顯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動而萬物變化。詩曰:‘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酥^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縱恣焉,不亡必弒?!膘`公聞之,以泄冶為妖言而殺之,后果弒于征舒。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對曰:“有之?!卑Ч唬骸昂螢槠洳徊┮??”孔子對曰:“為其有二乘?!卑Ч唬骸坝卸藙t何為不博也?”孔子對曰:“為行惡道也?!卑Ч珣盅?。有間曰:“若是乎君子之惡惡道之甚也!”孔子對曰:“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痹娫疲骸匆娋樱瑧n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娭蒙频乐跻踩绱?。哀公曰:“善哉!吾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微孔子,吾焉聞斯言也哉?”河間獻王曰:“堯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饑,則曰此我饑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堯道也。當舜之時,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險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許,曰:‘諭教猶未竭也,究諭教焉,而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之義,而歸舜之德。’”周公踐天子之位布德施惠,遠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舉遠方之民,有饑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攝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與!何其所臨之民有饑寒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其君歸也,乃召其國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聞之皆喜曰:“此誠天子也!何居之深遠而見我之明也,豈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也,是以近者親之,遠者安之。詩曰:“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此之謂矣。河間獻王曰:“禹稱民無食,則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則我不能勸也;故疏河以導之,鑿江通于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民亦勞矣,然而不怨者,利歸于民也?!庇沓鲆娮锶?,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睍唬骸鞍傩沼凶?,在予一人。”虞人與芮人質(zhì)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則見其人民之讓為士大夫;入其國則見其士大夫讓為公卿;二國者相謂曰:“其人民讓為士大夫,其士大夫讓為公卿,然則此其君亦讓以天下而不居矣?!倍?,未見文王之身,而讓其所爭以為閑田而反??鬃釉唬骸按笤瘴耐踔篮?!其不可加矣!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惫蕰唬骸拔┪耐踔醇??!贝酥^也。成王與唐叔虞燕居,剪梧桐葉以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碧剖逵菹?,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與虞戲也?!敝芄珜υ唬骸俺悸勚?,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晉,周公旦可謂善說矣,一稱而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大理,益掌驅(qū)禽,堯體力便巧不能為一焉,堯為君而九子為臣,其何故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7,說苑 君道
《說苑·君道》:“成王與唐叔虞燕居” 《說苑·君道》:“葉以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 《說苑·君道》:“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 《說苑·君道》:“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 《說苑·指武》:“周公對曰臣聞之” 《說苑·反質(zhì)》:“曰臣聞之天子” 《說苑·君道》:“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
8,君道的古文翻譯
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1);民者,影也(2);儀正而景正(3)。君者,盤也;民者,水也(4);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5);盂方而水方。君射則臣決(6)。楚莊王好細腰(7),故朝有餓人(8)。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 〔注釋〕 (1)儀:日晷(gu!軌),利用日影來測定時刻的儀器。一般是在刻有時刻線的盤(晷面)的中央立一根垂直的標桿(晷針,也稱表),根據(jù)這標桿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長度來確定時刻。此文儀即指此標桿而言。(2)《集解》無民者影也四字,據(jù)《廣韻》君字條引文補。(3)景(y!ng影):影之古字。(4)《集解》無民者水也四字,據(jù)《廣韻》君字條引文補。(5)盂:盛液體的器皿,此下當有民者水也四字。(6)決:古代射箭時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來鉤弦的象骨套子,俗稱扳指。這里用作動詞。(7)楚莊王:見11.4注(8)。據(jù)《戰(zhàn)國策·楚策一》、《墨子·兼愛中》、《韓非子·二柄》等,莊王當作靈王。楚靈王:名圍,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據(jù)《墨子·兼愛中》記載,楚靈王喜歡細腰的人,他的臣下就都只吃一頓飯,等到一年,朝廷上的大臣多面黃肌瘦。(8)古代一般的肚子餓叫饑。餓是指嚴重的饑餓,指肚子餓得受到死亡的威脅。 〔譯文〕 請問怎樣治理國家?回答說:我只聽說君主要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不曾聽說過怎樣去治理國家。君主,就像測定時刻的標桿;民眾,就像這標桿的影子;標桿正直,那么影子也正直。君主,就像盤子;民眾,就像盤里的水;盤子是圓形的,那么盤里的水也成圓形。君主,就像盂;民眾就像盂中的水;孟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君主射箭,那么臣子就會套上板指。楚靈王喜歡細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餓得面黃肌瘦的臣子。所以說:我只聽說君主要修養(yǎng)身心,不曾聽說過怎樣治理國家。<貞觀政要>之<君道第一>節(jié)選翻譯 昔在有隋,統(tǒng)一寰宇,甲兵強銳,三十余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后患。驅(qū)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宮苑是飾,臺榭是崇,徭役無時,干戈不戢。外示嚴重,內(nèi)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于匹夫之手,子孫殄絕,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機,拯其危溺,八柱傾而復正,四維弛而更張。遠肅邇安,不逾于期月;勝殘去殺,無待于百年。今宮觀臺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姬姜淑媛,盡侍于側(cè)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若能鑒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臺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雜茅茨于桂棟,參玉砌以土階,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儉,追雕墻之靡麗,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知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后嗣何觀!夫事無可觀則人怨,人怨則神怒,神怒則災害必生,災害既生,則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鮮矣。順天革命之后,將隆七百之祚,貽厥子孫,傳之萬葉,難得易失,可不念哉!翻譯:當年隋朝,統(tǒng)一了天下,士兵鎧甲堅銳,三十年間,雷厲風行,威風凜凜,一旦舉國人民背棄了它,就被他人取代。隋煬帝難道就不想天下安定,社稷長久,故意效法夏桀的暴虐,因此而走向滅亡嗎?憑借國力富強,不擔心后面的災難。迫使天下人來滿足他個人的欲望,收集天下的財物來滿足自己的享樂,挑選疆域的女子來滿足自己的淫樂,尋找遠方的奇珍異寶。裝飾宮臺園林,建筑高大的歌臺舞榭,不定時地向人民攤派,不停息地發(fā)動戰(zhàn)爭。表面上看起來嚴厲穩(wěn)重,內(nèi)心大多是陰險猜忌,阿諛奉承的小人必然受到福利,忠良方正的大臣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上下蒙蔽,君臣隔絕,人民不堪忍受痛苦,天下分崩離析。于是受人敬仰的四海君王,死在匹夫手里,絕子絕孫,被天下人恥笑,這難道不值得悲哀的嗎? 圣明的先哲趁著這個機會,救濟天下蒼生,修正八根歪斜的柱子,更新四周松弛的角落。邊陲近郊得到安寧,沒有過期;打敗余孽,還不到一百年。現(xiàn)在你居住著宮殿樓榭,收羅奇珍異寶,美女嬌妻,都侍侯在你的左右;五湖四海,全是你的老婆。你如果能夠吸取隋煬帝的教訓,想到自己為什么能得到這些東西,一天比一天謹慎,即使很想休息也要強達精神投入到工作中,燒毀鹿臺的寶衣,焚燒阿房的宮殿,在高大的屋檐下害怕危亡,在寂靜的宮殿下能居安思危,那么你就能在潛移默化中無為而治,這個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如果成功沒有消失,就仍然這樣,放下那些你不急著做的事情,減少了還要再減少,用茅草覆蓋屋頂,用泥土來代替玉砌做成的樓梯,讓人們高興地從事他的工作,而不用光他的力氣,常常想到在房子里過日子很舒坦,工作是很幸苦的,百姓因為你的到來而感到開心,群寮因為你滿足了他們的本性而仰慕你,這個是道德的其次。如果圣上沒有想到這些,不夠慎重導致國家突然滅亡,忘記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以為依靠上天的意志,忽視采辦椽子的廉潔,追求雕墻的鋪張浪費,依靠他的地基來闊張它,增加修飾它破舊的地方,觸類旁通,不知道滿足,人民看不到國家的道德,而天天就聽到勞力苦役,這個是下下之策。就好比如背著木柴救火,把沸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以圖阻止住沸騰,用暴力代替動亂,與動亂同路,這個是無法挽回的,而后代的子嗣會怎么看待呢?事情無法看待,人民就怨恨,人民怨恨就導致神靈憤怒,神靈憤怒那么災害叢生,災害已經(jīng)發(fā)生,那么必然引發(fā)禍亂,禍亂已經(jīng)發(fā)生,那么能夠保全性命的人就幾乎很少見了。順應天命,將會得到七百年的福運,子孫萌蔭,留傳萬代(怎么可能呢?),這個是很難得到卻容易失去的,難道不應該慎重嗎?
9,荀子君道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
D 本題考查學生對刺史制度的理解。從材料的信息來看,這主要反映了荀子主張國君要知道各個地方發(fā)生的事情。結(jié)合所學知識即可得知刺史制度符合題意。所以選D。
b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并調(diào)動知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君主)之守司(官吏)” “不可不略知也”說明君主要對官吏實行監(jiān)督,由此可知本題選擇a。bc和材料反映內(nèi)容不符合。d是元朝地方制度,不符合題意。
10,君道的古文翻譯
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1);民者,影也(2);儀正而景正(3)。君者,盤也;民者,水也(4);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5);盂方而水方。君射則臣決(6)。楚莊王好細腰(7),故朝有餓人(8)。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 〔注釋〕 (1)儀:日晷(gu!軌),利用日影來測定時刻的儀器。一般是在刻有時刻線的盤(晷面)的中央立一根垂直的標桿(晷針,也稱表),根據(jù)這標桿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長度來確定時刻。此文儀即指此標桿而言。(2)《集解》無民者影也四字,據(jù)《廣韻》君字條引文補。(3)景(y!ng影):影之古字。(4)《集解》無民者水也四字,據(jù)《廣韻》君字條引文補。(5)盂:盛液體的器皿,此下當有民者水也四字。(6)決:古代射箭時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來鉤弦的象骨套子,俗稱扳指。這里用作動詞。(7)楚莊王:見11.4注(8)。據(jù)《戰(zhàn)國策·楚策一》、《墨子·兼愛中》、《韓非子·二柄》等,莊王當作靈王。楚靈王:名圍,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據(jù)《墨子·兼愛中》記載,楚靈王喜歡細腰的人,他的臣下就都只吃一頓飯,等到一年,朝廷上的大臣多面黃肌瘦。(8)古代一般的肚子餓叫饑。餓是指嚴重的饑餓,指肚子餓得受到死亡的威脅。 〔譯文〕 請問怎樣治理國家?回答說:我只聽說君主要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不曾聽說過怎樣去治理國家。君主,就像測定時刻的標桿;民眾,就像這標桿的影子;標桿正直,那么影子也正直。君主,就像盤子;民眾,就像盤里的水;盤子是圓形的,那么盤里的水也成圓形。君主,就像盂;民眾就像盂中的水;孟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君主射箭,那么臣子就會套上板指。楚靈王喜歡細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餓得面黃肌瘦的臣子。所以說:我只聽說君主要修養(yǎng)身心,不曾聽說過怎樣治理國家。<貞觀政要>之<君道第一>節(jié)選翻譯 昔在有隋,統(tǒng)一寰宇,甲兵強銳,三十余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后患。驅(qū)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宮苑是飾,臺榭是崇,徭役無時,干戈不戢。外示嚴重,內(nèi)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于匹夫之手,子孫殄絕,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機,拯其危溺,八柱傾而復正,四維弛而更張。遠肅邇安,不逾于期月;勝殘去殺,無待于百年。今宮觀臺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姬姜淑媛,盡侍于側(cè)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若能鑒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臺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雜茅茨于桂棟,參玉砌以土階,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儉,追雕墻之靡麗,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知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后嗣何觀!夫事無可觀則人怨,人怨則神怒,神怒則災害必生,災害既生,則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鮮矣。順天革命之后,將隆七百之祚,貽厥子孫,傳之萬葉,難得易失,可不念哉!翻譯:當年隋朝,統(tǒng)一了天下,士兵鎧甲堅銳,三十年間,雷厲風行,威風凜凜,一旦舉國人民背棄了它,就被他人取代。隋煬帝難道就不想天下安定,社稷長久,故意效法夏桀的暴虐,因此而走向滅亡嗎?憑借國力富強,不擔心后面的災難。迫使天下人來滿足他個人的欲望,收集天下的財物來滿足自己的享樂,挑選疆域的女子來滿足自己的淫樂,尋找遠方的奇珍異寶。裝飾宮臺園林,建筑高大的歌臺舞榭,不定時地向人民攤派,不停息地發(fā)動戰(zhàn)爭。表面上看起來嚴厲穩(wěn)重,內(nèi)心大多是陰險猜忌,阿諛奉承的小人必然受到福利,忠良方正的大臣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上下蒙蔽,君臣隔絕,人民不堪忍受痛苦,天下分崩離析。于是受人敬仰的四海君王,死在匹夫手里,絕子絕孫,被天下人恥笑,這難道不值得悲哀的嗎? 圣明的先哲趁著這個機會,救濟天下蒼生,修正八根歪斜的柱子,更新四周松弛的角落。邊陲近郊得到安寧,沒有過期;打敗余孽,還不到一百年?,F(xiàn)在你居住著宮殿樓榭,收羅奇珍異寶,美女嬌妻,都侍侯在你的左右;五湖四海,全是你的老婆。你如果能夠吸取隋煬帝的教訓,想到自己為什么能得到這些東西,一天比一天謹慎,即使很想休息也要強達精神投入到工作中,燒毀鹿臺的寶衣,焚燒阿房的宮殿,在高大的屋檐下害怕危亡,在寂靜的宮殿下能居安思危,那么你就能在潛移默化中無為而治,這個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如果成功沒有消失,就仍然這樣,放下那些你不急著做的事情,減少了還要再減少,用茅草覆蓋屋頂,用泥土來代替玉砌做成的樓梯,讓人們高興地從事他的工作,而不用光他的力氣,常常想到在房子里過日子很舒坦,工作是很幸苦的,百姓因為你的到來而感到開心,群寮因為你滿足了他們的本性而仰慕你,這個是道德的其次。如果圣上沒有想到這些,不夠慎重導致國家突然滅亡,忘記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以為依靠上天的意志,忽視采辦椽子的廉潔,追求雕墻的鋪張浪費,依靠他的地基來闊張它,增加修飾它破舊的地方,觸類旁通,不知道滿足,人民看不到國家的道德,而天天就聽到勞力苦役,這個是下下之策。就好比如背著木柴救火,把沸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以圖阻止住沸騰,用暴力代替動亂,與動亂同路,這個是無法挽回的,而后代的子嗣會怎么看待呢?事情無法看待,人民就怨恨,人民怨恨就導致神靈憤怒,神靈憤怒那么災害叢生,災害已經(jīng)發(fā)生,那么必然引發(fā)禍亂,禍亂已經(jīng)發(fā)生,那么能夠保全性命的人就幾乎很少見了。順應天命,將會得到七百年的福運,子孫萌蔭,留傳萬代(怎么可能呢?),這個是很難得到卻容易失去的,難道不應該慎重嗎?
11,唐太宗君道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個人認為,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隋朝滅亡的教訓,和天下剛剛安定,民不聊生,需要調(diào)養(yǎng)生息的現(xiàn)實背景密切相關,它的影響在于使得君道思想在這一代有了新的高度和認識,對后世有了教育意義,同時也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才有了開元盛世。
積極: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開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現(xiàn),成為古代統(tǒng)治者的“明君”理想。消極:唐太宗的“君道”是為了維護李唐王朝的統(tǒng)治,其實施有賴于帝王的個人品質(zhì),唐太宗晚年背離了自己的這一“君道”。
12,貞觀政要君道第一白話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做君主的法則,必須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yǎng)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決不會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彎曲,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發(fā)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傷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東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釀成災禍。如一味講演究吃喝,沉溺于音樂女色,欲望越多,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取樂貪圖安逸?!敝G議大夫魏征對答說:
“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推及到一切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好國家的要領,詹何卻用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方法來回答。楚莊王再問他治理國家族怎么辦,詹何說:
"沒有聽到過自身治理好而國家會發(fā)生動亂的?!北菹滤靼椎?,實在符合古人的道理?!必懹^二年,唐太宗問魏徵說“: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面的話;其所以會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jīng)》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見?!^去唐堯、虞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門路招納賢才;廣開視聽,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聽取各方面意見。因而圣明的君主能無所不知,因此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語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卻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到天下大亂、百姓背叛,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是不知道。由此可見,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和采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蒙上蔽下,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碧诤苜澷p他講的話。貞觀十年時,唐太宗問侍從的大臣“:在帝王的事業(yè)中,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哪件事更艱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對答說“:國家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各地豪杰竟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戰(zhàn)勝他他才屈服,這樣看來,還是創(chuàng)業(yè)艱難?!蔽横鐚Υ鹫f“:帝王的興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亂的時候,這時推翻昏亂的舊主,百姓就樂于擁戴,四海之內(nèi)也都會先后歸順,這正是天授人與,如此看來創(chuàng)業(yè)并不艱難。然而已經(jīng)取得天下之后,驕傲放縱,百姓需要休養(yǎng)生息而徭役沒有休止,百姓已經(jīng)窮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務還仍然不停,國家的衰敗,常常就是這樣開始的。這樣看來,守業(yè)更難?!碧谡f“:玄齡當初跟隨我平定天下,歷盡了艱難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擔心出現(xiàn)驕奢淫逸的苗頭,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業(yè)的艱難。如今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既已過去,守業(yè)這一難事就得和諸公一道慎之又慎才是?!痹S多國君,秉承上天的使命開創(chuàng)基業(yè)時,沒有哪一個不是深切憂慮、謹慎行事而且德行顯著,而大功告成之后,德行就開始衰減。開始時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最后的就很少。難道不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如今守住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什么原因呢?創(chuàng)業(yè)時處在深切的憂慮中,必然竭盡誠意來對待下屬;一旦得志,就放縱情欲,傲視他人:當竭盡誠意待人的時候,即使像北胡南越那樣極其疏遠的人也會親密得像一個整體;當傲視別人的時候,即使是骨肉兄弟也會疏遠得像過路人一樣,雖然用嚴酷的刑罰來督察,用威風與憤怒去震懾,但下屬總是采取茍免禍患的方法應付,內(nèi)心里不懷好意,表面上恭恭敬敬,但內(nèi)心卻不服氣。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用腐朽的繩索去駕奔馳的車子,它的危險是可以忽視的嗎?唐太宗親自寫詔書回答魏徵說:我看到你屢次上書,實在非常忠誠。你的言論很切合實際,我翻閱時竟然忘記了疲倦,常常直到深夜。不是你關心國家的感情深厚,重大義而開導我,怎能將這些治國良策寫出來給我看,補救我的不足呢?我聽說,晉武帝平定東吳之后,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不再留心治國。晉朝丞相何曾在一次退朝后對他的兒子何劭說“:我每次上朝見主上,他都不商討治國的長遠之策,只是說些平常話,這不是能把江山遺留給子孫的人,你還可以免除殺身之禍?!庇种钢乃袑O子說“:這一輩人一定遇到亂世而死?!钡胶卧畬O何綏,果然被東海王司馬越濫用刑法殺死。前人寫的史書贊美何曾,認為他有先見之明。我看不是這樣,我認為何曾不忠于他的國君,罪惡是很大的。做為人臣,上朝時應考慮為國盡忠,退朝后應考慮修身補過。國君有美政要順勢助成,國君有過失要匡正補救,這是君臣同心治國的方法。
何曾官位高至丞相,地位高而名望重,應該直言不諱、嚴正勸諫,論述治國的正道來輔佐時政。如今退朝后才發(fā)出那番議論,在朝廷上卻沒直言勸諫,把這樣的人當做明智者來贊美,不是很荒謬嗎?國家危急而不扶助,怎能用這樣的人當丞相?你所陳述的意見,使我知道了自己的過失。我將它放在幾案上,就像西門豹身佩軟皮、董安于佩戴強弓那樣,隨時警戒自己。必定可望在這方面及時彌補,收到效果。
我以年終為期,不讓“康哉良哉”這樣的歌只在虞舜的時候盛行。君臣之間如魚得水的關系,終于明顯地出現(xiàn)在今天?;卮鹉愕纳蒲噪m然遲緩,但希望你仍然不怕冒犯,毫不隱晦地直言得失。我將虛懷若谷,安定心志,恭敬地等待著你的善言。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對侍臣說:“保持已經(jīng)取得的政權是困難還是容易?”侍中魏徵回答說“:很難!”太宗說“:任用賢能的人,采納臣下的意見,就可以了,怎么說很難呢?”魏徵說“:我觀察自古以來的帝王,當他們處于憂慮危急的時候,就能任用賢能,采納意見。等到安定快樂的時候,就松馳懈怠下來。對陳奏事情的人,只準他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謹慎畏懼地說話,照此下去,國勢就會一天接一天、一月接一月地衰落,因此走到危亡的境地。圣人所以能居安思危,正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安居時能懷畏懼之心,難道不算難嗎?"
只有貞觀政要 君道第一的第一段
貞觀初年,太宗對侍臣說:“當皇帝的道路,必須先存在百姓。若折磨百姓,而用在自身,就好象割掉屁股不斷喝水,肚子飽了而人卻死了。若安天下,必須先端正自己,自己都行不正影子當然也會彎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西想傷還自己身體的不是外物,都是嗜欲變成禍害。若沉迷于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有的欲又很多,所的損害也大,既妨礙政事,又擾亂生民。而且又會出來一個沒有理的(皇帝)之類的言論,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開背叛也會興盛起來。朕每次想到這兒,就不敢縱逸。”
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征說:“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庸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為他能夠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其所以會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对娊?jīng)》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見。’古代唐堯、虞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賢路,廣開視聽,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因而圣明的君主能無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語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卻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到天下大亂、百姓背叛,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是不知道。由此可見,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和采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蒙上蔽下,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太宗很贊賞他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