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沖突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舉例子謝謝
布魯諾推進日心說,提出宇宙無限論,違背圣經記載,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廣場;馬寅初單騎戰(zhàn)群雄,人口論大敗,馬寅初被撤職軟禁;這是知識差距的文化沖突。
2,文化沖突具體表現在什么方面希望舉一些詳細的例子
我覺得文化的沖突最主要的地方是“價值觀”.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想和,前后相隨,恒也.比較,出來了美丑、善惡,于是沖突的觀念就產生了.文化的沖突有時候并不是誰對誰錯,只是立場不同,觀念不同,也就是價值觀不同. 例如,老子認為,萬物作而弗始,讓萬物自然的運作,生長,而不去干涉它.但是,現代很多思想并不認同,曾經曾有過疑古風,懷疑古人的學術,思想.這屬于文化古今的沖突. 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有不同的生活習俗,形成各自的文化,有時候當兩種不同的民族文化相遇,可能他覺得他的習俗好,另一個覺得他的習俗好. 貧富文化差異,人膚色的種族歧視,文化的沖突很多很多,有了比較,就有了沖突.
3,傳統(tǒng)文化與道德沖突的例子
這種沖突真的存在。但請注意不是經過現代人解釋的傳統(tǒng)文化,而是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演化出來的購買兒童,還有像賣身契。裹小腳,愚忠愚孝割肉養(yǎng)母,賣身葬父。三妻四妾,皇權獨尊等等
傳統(tǒng)文化涵蓋道德文化
真正的傳統(tǒng)文化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可以用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來概括。他本身就是“道”,在生活中落實這十二個字,你就有德,那可能有沖突呢?!只是不同的人理解不到位,導致做得不好,不能說傳統(tǒng)文化不好。
4,中西文化有哪些沖突事例
中西文化沖突.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ハ嗑礋熅淳?。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談到中西文化的諸多差異,其實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再烹調技法上,中國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種方法,盡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之中國人則簡單很多,他們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顏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上。這種差異使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著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在這種差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歡藍色,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由此可見 ,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最后。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二)、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這種差別是深刻地孕育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的,按先秦諸子的觀點,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從伯牙琴到趙氏孤兒。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何處少的一個“情”字?!與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學說的母胎都始于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重智的產物。(三)、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歷史上的差異依然延續(xù)和發(fā)展著。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從戰(zhàn)爭年代,英雄先烈們?yōu)榱藝液腿嗣竦睦?,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到和平年代,運動員為了祖國的榮譽,犧牲自己參加大賽,勇奪獎牌的機會,無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后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這無疑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到美國的實用主義;從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韋伯的新教資本主義理論,再到穆勒的利己主義,都浸透著一種理智精神。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外國運動員常常以個人名義參加比賽,他們追逐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為國爭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極限,實現人生的夢想!這種“個體本位”的思想無疑來源于理智的指導。面對目前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中西方的態(tài)度依然不同。中國大多通過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相反,西方的解決方案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fā),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欲望。為了滿足欲望,不擇手段,甚至壟斷和戰(zhàn)爭。(四)、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較及優(yōu)劣分析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jié)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里,一直占主導地位。人們注重個人修養(yǎng)的提高,卻很少關心“社會對個人是否功平”的問題,致使公民作為個體,其權利不是至上的。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誠、直率。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第一位的。面對迥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我們無力去分辨哪一種文化更為優(yōu)秀。因為,無論哪一種文化都各有所長,從而孕育了兩種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兩種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發(fā)展與完善。中華文化的優(yōu)勢在于;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tài)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jiān)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yōu)勢在于:可操作性強;劣勢在于:放任紛爭。小結: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中國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系。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有比較方見差異,有差異方見和同。梅隨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
5,文明與文化沖突不好的例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殖民時代,一邊輸出自己的文化教導別人把自己偽裝成文明人的樣子一邊殘酷剝削殖民地土著,不惜血腥殺戮,還利用文明優(yōu)勢把當地人說成是蠻荒人類
譬如說猶太人和巴勒斯坦的時不時的沖突!
文化沖突的結果是,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對方,隨之會產生新的文化模式。對此,我的觀點是順其自然。
舉個簡單的,《金瓶梅》一書是代表了當時封建社會文明與文化沖突最鮮明的例子,文明有時代感,會制約文化的發(fā)展,當代“五四運動“是文化發(fā)展趨勢,受到了當時文明的制約,兩者應共同適應社會,社會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