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酒文化協會酒業(yè)調研,談中國詩的酒文化的開頭

1,談中國詩的酒文化的開頭

中國是一個以詩傳世的古國,又是一個盛產名酒的古國。詩人多愛飲酒,這是自古以來不爭的事實。詩酒結合最鼎盛的時期,當屬唐朝。唐詩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詩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耳熟能詳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海量,賀知章、元稹等個個都喜歡飲酒,許多不朽之作就是在這種酣暢淋漓之時創(chuàng)作并流傳下來的。
不明白啊 = =!

談中國詩的酒文化的開頭

2,根據飲中八仙歌試分析唐詩文化對我國酒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在這首詩中杜甫以他的傳神之筆描繪了詩人賀知章酒后騎馬的朦朦醉態(tài),汝陽王李琎喝酒三斗后才上朝叩拜天子的狂妄之態(tài),左丞相李適之及座上客的豪飲之態(tài),帥哥崔宗之玉樹臨風的瀟灑之態(tài),佛門弟子蘇晉不理清規(guī)戒律,私下逃禪的醉酒直態(tài),詩仙李白藐視天子,斗酒詩百篇的豪放之態(tài),草圣張旭以酒助興,不拘小節(jié),揮毫落紙如云煙的狂狷之態(tài),布衣焦遂飲酒五斗,高談闊論,妙語連珠的卓然之態(tài)。這篇絕妙詩文,勾畫出一栩栩如生的酒客群態(tài)圖,被歷代詩家推崇為酒客絕唱。詩助酒以名,飲酒本是一件俗事,但因歷代的名人特別是詩人,飲酒賦詩,才使酒漸化雅趣,詩使酒化俗為雅,提升其地位名聲,更提高了它的文化品味。特別是一些詩人賦予了酒以新的內容和文化內涵,使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而一躍成為了與作詩一樣的文化活動,使飲酒與作詩一樣成為了一種風流韻事。,唐詩中浸透著尚俠重義精神,浸透著大膽揭露黑暗現實、追求思想解放的批判精神,浸透著超越現實束縛、積極爭取人格獨立的自由精神,浸透著昂揚奮發(fā)、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造精神。這些精神都是與酒文化精神,息息相關的。
飲酒飲得兇猛的應是魏晉時代,唐人不過是追慕前人自立名望罷了。

根據飲中八仙歌試分析唐詩文化對我國酒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3,有關節(jié)糧的小故事和歌謠 有關的調查數據也可以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后來家里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老板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干了而已。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后來勤奮勞動,生活節(jié)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烈日炎炎,火辣辣的太陽烤著大地。小明正悠閑自在地坐在柔軟的沙發(fā)上看動畫片,一邊吃著香甜可口的零食,一邊享受著空調清涼的風?!伴_飯了,開飯了,兒子快過來吃飯,叫上你爸爸?!毙∶饕酪啦簧岬胤畔逻b控,叫上爸爸,坐在餐桌旁吃飯。小明剛朝餐桌掃一眼,就皺起眉頭來,“啊,又是這些菜,我沒胃口!”小明不由自主地抬起頭看電視。他真是人在心不在啊! 快半個小時了,小明還是撅著嘴,一粒米一粒米地吃著,他再也不想吃了,拿起碗正想把剩下的飯倒到門外去,爸爸媽媽連忙過來阻攔?!靶∶?,你這樣實在太浪費了!”爸爸嚴厲地說道。“不嘛,我要吃薯片了嘛!”這時,一旁的媽媽語重心長地說道:“小明,你看門外,農民伯伯正冒著酷暑在插秧呢。插秧后,還需要辛勤耕種。他們不論嚴寒酷暑、刮風下雨,為了大家,為了自已,從早忙到晚,一點都不歇著?!毙∶骱芸祛I悟了,一本正經地說:“我記得老師給我們教了一首詩——《鋤禾》,我今天真正體會了這首詩的含義?!薄笆前?,農民伯伯用汗水,用辛勤勞動換來了我們的糧食,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 還沒等媽媽說完,小明難為情地跑到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吃著飯,爸爸媽媽見了都笑了,夸小明真的長大啦!從此,小明不掉一粒飯,還當起了大家的監(jiān)督員哪!
古詩《憫農》就是啊。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有關節(jié)糧的小故事和歌謠 有關的調查數據也可以

4,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杏花酒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古詩

駕著小篷船出游,船在古樹下停泊,拄著藜杖橋東漫步,雖是平鋪直敘,但古木陰中停泊著小船,畫面很雅,很古樸,頗如一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后兩句準確精練地表現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作者是一個很熱愛生活的和尚。 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詩名: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皷|”,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 “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靶且灰孤牬河辏钕锩鞒u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罢匆掠麧瘛?,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倍膛癫痪褪切〈瑔??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應該是: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5,關于詩歌的調查請大家配合一下

[我]寄祝語佳人緒 意[好]情真盼心怡 今朝[喜]逢慶生時 摯友更[歡]賀甜蜜 賦詞切愿[你]快樂 逍遙再勝文[武]具 盡酬福音至馨[煜] 1、喜歡。 2、古典。 3、空洞無物。 4、國內。 5、最愛冰心的繁星春水 6、長命女 《論詩詞》 時至今日,詩詞作者微乎其微。 原因在于不能鋪述,不能長篇大論。 而詩詞之美,卻恰恰在于此。 無論浪漫之李白,質樸之杜甫,豪放之蘇軾,婉約之李清照,香艷之韓偓,皆能在數言及數字之間,傳萬古不變之真情。 這正是唐詩宋詞永被傳誦之真原。 然反觀當代詩人的長篇巨制,洋洋萬言,只寫明一點情,一點意,實為浪費心情,浪費鉛字。 因而當代人,必須學會凝練,學會在精純上下功夫,以矯時弊。 當代詩歌,似乎一味無病呻吟,或者不切實際。 似歌功頌德時情之所濃,啊呀咿時景之所麗,令人難以消化。 而這種歌舞升平的主旋律,也就使當代詩歌成了不受大眾歡迎的東西了。 在這種情調之中,就連憫農式的傷感之作,似乎也無處尋覓,好象一切都非常美好。 然而,人民的疾苦,大眾的呼喚,就在詩歌中消之盡了。 這實為歷史之悲哀,文人之癌癥。 詩詞必須真誠地從群眾中來,反映人民大眾的歷史現實,才算是美,才算是妙,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當然,敢于面對現實,是冒風險而為之的事。 因此,文人都縮身于情愛篇之中,尋求一點心靈上的動力,使詩詞陷入了迷惘之境地。 然而,誰能甘冒風險打這第一槍呢。 文字會送人上斷頭臺的,歷史已證明了這一點。 那么,中國的詩詞只好在恐怖中畸形發(fā)展下去了。 朦朧詩似乎是這種畸形發(fā)展中的一種典型體裁。 詩詞確有韻律一說。 但古韻已成了古董,今人依然步古韻而為之,就必然被古董所欺凌,讓讀者所側目。 因為,當代漢文學,自有新的韻律,而作為新時代的新詩詞作者,就必須學新韻,作新詩,沒有必要去抱住古韻的小腳而自以為美,自以為香。 同時,三千余年來形成的各種典故,也應稱為古故,當代人不應再去追求那些鮮為人知的繁文費典而故弄玄虛,否則,會令大眾捧其作如入廬山,朦朧難懂。 詩詞貴在警句,重在通靈。 當一警句無法適應格律時,以警句代格律,反而會起到妙筆生花之效果。 如以格律要挾警句,必然會有嚴重的雕琢感,而破壞了自然輕靈的格調,顯得破碎。 總之,詩詞貴在情真,神在清純。 作詩詞者宜在輕靈俊逸間下功夫。 平仄仄 弄筆愛填春秋色 孤韻無人和 婉約迷戀古風 豪放痛砭邪惡 明月送我航天舸 尋找中興客

6,求作文古詩里的酒文化 800字 速急

給你一片范文,字數要大于800古詩中的酒文化 中國是一個釀酒、飲酒的國度,也是一個賦詩、吟詩的國家,很久以前,詩與酒便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的酒,起源于遠古時期的農耕社會;中國最初的詩,大約也產生于這一時期。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以御賓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可見,酒是社交宴會中的"天使",觥籌交錯之際,舉觴稱賀之時,美酒堪稱傳遞心意的佳媒。"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君子有酒,旨且多"。 東晉詩人陶淵明之前,酒中雖然已經積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之一種被吟詠入詩。荊軻謀刺秦王,酒酣辭行而歌《易水》;劉邦甫定天下,宴飲既醉而唱《大風》;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橫槊而賦《歌行》,秦漢時期,酒只是激發(fā)情緒而已。直至魏晉時代阮籍、嵇康,“也還是酒是酒,詩自詩”,兩者之間并沒有顯示出必然的內在聯系。陶淵明是第一個有意識地將詩與酒“攀親結緣”,并在詩中賦予酒以獨特象征意義的詩人,“忘憂物”的指稱,便是他的發(fā)明。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潔的大詩人。在其現存174篇詩文中,有56篇寫到飲酒,約占40%!詩酒聯袂,寄意遣懷,既是文學史上的千秋佳話,更是酒文化窺測的不變傳統。這個傳統,是從陶淵明“寄酒為跡”開始的,對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們的心靈感受以及他們的社會生活與吟酒詩作產生過極為深遠的潛在影響古詩中的酒文化 中國是一個釀酒、飲酒的國度,也是一個賦詩、吟詩的國家,很久以前,詩與酒便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的酒,起源于遠古時期的農耕社會;中國最初的詩,大約也產生于這一時期。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以御賓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梢姡剖巧缃谎鐣械?天使",觥籌交錯之際,舉觴稱賀之時,美酒堪稱傳遞心意的佳媒。"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君子有酒,旨且多"。 東晉詩人陶淵明之前,酒中雖然已經積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之一種被吟詠入詩。荊軻謀刺秦王,酒酣辭行而歌《易水》;劉邦甫定天下,宴飲既醉而唱《大風》;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橫槊而賦《歌行》,秦漢時期,酒只是激發(fā)情緒而已。直至魏晉時代阮籍、嵇康,“也還是酒是酒,詩自詩”,兩者之間并沒有顯示出必然的內在聯系。陶淵明是第一個有意識地將詩與酒“攀親結緣”,并在詩中賦予酒以獨特象征意義的詩人,“忘憂物”的指稱,便是他的發(fā)明。陶淵明,中古清高自潔的大詩人。在其現存174篇詩文中,有56篇寫到飲酒,約占40%!詩酒聯袂,寄意遣懷,既是文學史上的千秋佳話,更是酒文化窺測的不變傳統。這個傳統,是從陶淵明“寄酒為跡”開始的,對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們的心靈感受以及他們的社會生活與吟酒詩作產生過極為深遠的潛在影響
你好!這個高度機密,不能給你如有疑問,請追問。

7,求酒與酒文化論文2000至3000字要引入三篇文獻

從酒文化的誤區(qū)"三品"酒文化 從酒文化的誤區(qū)"三品"酒文化 ----訪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經理潘好龍 近年來,隨著白酒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和中國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進,作為中國傳統行業(yè)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戰(zhàn),參與竟爭。文化行銷已成為競爭的重要手段,所以有關酒文化的話題逐漸多了起來,各種酒類促銷活動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稱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專家學者和普通公眾也對酒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酒文化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似有被發(fā)揚光大之勢。但究竟什么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尤其是在新世紀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賦予新的內容各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帶著這一問題,記者日前走訪了以出產文化名酒“百年孤獨”和“百年喜慶"酒聞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經理潘好龍先生。 得知記者來意后,潘先生開門見山,侃侃而談:“目前,酒類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各種促銷活動花樣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動不在少數,這本是件好事,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由于對酒文化狹義的理解或指鹿為馬者有之,張冠李戴者有之,牽強附會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來的含意,陷入商業(yè)炒作的誤區(qū),也使公眾對酒文化的認知出現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發(fā)的傳統白酒與新型白酒之爭,表面上看是酒的生產工藝之爭,背后反映的卻是對酒文化理解的不同。這種狀況不能不令人擔心?!? 潘先生強調,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個地區(qū)乃至每個企業(yè)都有獨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其基本含義應該是特定和統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產生土壤,沒有酒談不上酒文化,僅有酒也不成其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屬性才能稱之為酒文化。但酒文化并不是酒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酒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在生產、銷售、消費酒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酒文化的主體是人,是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斷創(chuàng)造,酒文化才得以豐富和發(fā)展。沒有人,酒文化既沒有產生的可能,更沒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說,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是和人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聯系在一起的,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于酒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體現著對人的文化關懷。據此,并考慮到人們在生產、銷售和消費等階段對于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產階段強調品質,銷售階段強調品牌,消費階段強調品位),我們不妨用“品質、品牌、品位”作為酒文化的內在“指標”。其中品質是核心,品牌是靈魂,品位是層次。只有符合這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實現了三者的有機統一,才稱得上是完整意義上的酒文化(即品質+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質”誤區(qū) 首先是“品質”誤區(qū)。酒的“品質”是指酒的色、香、味、質地等,所有這些雖與酒產地和酒的生產歷史有關,但主要與技術和工藝的先進程度有關,與生產過程中蘊涵的科技和知識含量有關。但有的人過分強調所謂“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產地的某些物質條件如水質、空氣等因素絕對化。也有人把酒廠或酒窖的歷史拿來作為酒質的證據,甚至為此不惜從故紙堆里、從民間故事里“尋根求源”,或請一些“文物專家”和“權威部門”來“考古”、“挖掘”和“鑒定”,以與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親戚,拉上關系,并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長。酒的發(fā)展早已經過“作坊酒”和“工業(yè)酒”階段,進入“科技酒”階段,一些物質條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創(chuàng)造出來,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與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一樣不理智和缺少現實依據,除表明其思想意識仍停留在農業(yè)經濟時代外,還可能對酒行業(yè)的發(fā)展產生方向性誤導。如果說“地理決定論”還有一定道理,“歷史決定論"顯然沒有依據。美國的歷史短,但現在很發(fā)達,中國的歷史長,目前卻明顯落后,就足以說明問題。當然,這里絲毫沒有否定歷史之于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抱著歷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鳴得意,是沒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斷采用新工藝和新技術,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內在品質。新型酒是如此,傳統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頭于尋找所謂“風水寶地”和“吃歷史”,最終結果是不難想象的。 二、“品牌”誤區(qū) 其次是“品牌”誤區(qū)?,F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對于企業(yè)來說,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幟,品牌就是利潤。但如何經營品牌文化,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嚴格說來,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結合,兩者不可偏廢。過去,企業(yè)多以提高質量為主要發(fā)展手段,信守所謂“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視了廣告宣傳的功效。現在許多企業(yè)不惜斥巨資進行廣告宣傳,而對酒的內在品質注意不夠。還有人將名字、包裝等當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么披金戴銀、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類的品牌滿天飛,包裝和外觀也越來越花哨和離譜。所有這些都是對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實質而言,品牌是個產品市場定位問題。只有找準市場,正確定位,才能確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賦予產品更多的文化內涵,也才能樹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個品牌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加強市場調研,充分研究消費者心理和消費習慣,準確細分市場,正確定價的基礎上。否則品牌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F在一些企業(yè)不是在市場調研上下功夫,而是熱衷于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結果適得其反。這方面的教訓很多,值得認真汲取。無可否認,品牌也有個外在形式問題,比如名字、包裝等。但形式要有內容來決定,必須以對產品準確定位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賦予名字、包裝等更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傊?,經營品牌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切不可顧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當。 三、“品位”誤區(qū) 最后是“品位”誤區(qū)?!捌肺弧辈煌凇捌肺丁?,前者是指某事達到的人文高度和水準,主要側重其社會價值,如“某節(jié)目的藝術品位很高”,而后者是指“嘗試滋味”,主要強調個體感受,如“經專家品味,認為酒質優(yōu)良”。酒作為情感交流、精神表達和文化張揚的介質,體現的是人的價值取向。飲酒時,每個人的品味可以也應該有所不同,但品位卻有高有低?!敖杈葡睢焙汀敖杈迫霪偂辈辉谝粋€檔次上,“把酒抒懷”與“劃拳行令”也不在一個水平上,“以酒會友”與“以酒行賄”更不可同日而語!可見,生活中許多人錯把“品位”當“品味”了,結果造成酒文化整體品位不高。應當指出是,企業(yè)對此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些企業(yè)則在引導消費方面存在明顯的市場化色彩。如過分宣揚酒的社會功利性,所謂送禮佳品云云,或強調高檔、至尊,把一種帝王之氣、等級觀念強加給消費者,好像喝XO就高貴,喝二鍋頭就貧賤,對人們的消費心理產生誤導。我們認為,在當前人們對酒文化還知之不多、不深的情況下,企業(yè)應當承擔起宣傳酒文化,進一步提升公眾酒文化品位的責任,為發(fā)展和繁榮酒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潘先生最后指出,上述誤區(qū)之所以出現,一方面與人們對酒文化的認識水平不高有關,另一方面也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有關。中國的酒文化要獲得發(fā)展,必須正視并努力克服這些誤區(qū),把增加酒的科技含量,明確酒的市場定位,提升公眾的文化品位作為主要任務來抓。只有這樣,中國酒才有希望,才能從容應對即將到來的洋酒沖擊和挑戰(zhàn)。

推薦閱讀

茅臺醬香酒公司攜手經銷商舉辦“詩酒年華 盛世漢醬”中巴詩詞品讀會
詩酒可以對什么好處,學習古詩有什么用
四天三夜詩酒之旅,郎酒莊園呈現了它的“無限可能”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