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倮倮的發(fā)音
越南人不是漢族。從民族的起源上來說,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和我們布依族,還有壯族(其實壯族就是布依族),都是由古代的駱越族發(fā)展演化而來的。還在留在中國的版圖之內(nèi)的廣西的駱越人,就形成了今天的壯族。而從廣西北上進(jìn)入貴州的駱越人,就形成了我們貴州的布依族。
在1990年代末,我的姐姐(她比我還要多懂一點(diǎn)布依話)從廣東打工回家時,對我們這些她的弟弟妹妹們說:“廣西的壯族話和我們的夷話*是一樣的,我在廣東可以用夷話和他們講話,他們講的話我都聽得懂的?!蔽医憬阏f的話果然沒錯,后來我去廣東打工的時候,我打工的那個廠就有來自廣西的壯族同事。當(dāng)我用我還懂的那些夷話和他們交談時,他們聽得懂我所說的夷話,我也聽得懂他們所說的壯話。遺憾的是,我已經(jīng)是一個差不多完全漢化的布依族人士了。對于本民族的話語,我能夠明白的已經(jīng)不多了,因此我和他們這些廣西壯族同事的夷話交流,只能是停留在淺層次的交流上了。
(越南人的這種服飾,在我們貴州黔中一帶的布依族中,還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這里我要指出的是,雖然越南人和我們布依族、壯族一樣都是起源于南嶺(也就是五嶺)的民族,但是由于廣西和貴州一直都是保留在中國的版圖之內(nèi)的。因此,在一千多年前,自從越南從中國的版圖之內(nèi)分離出去了以后,越南人就和我們這些還在留在中國的壯族、布依族走向了不同的民族演化道路。在越南的國土上,還有著比京族還要古老的世居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越南的主體京族和這些原住民族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影響滲透,再加上歷代中原王朝在鎮(zhèn)壓越南人的反抗時,往往留下大量的軍隊在越南的土地上駐扎。而這些駐扎在越南的中國軍人,很多人都娶了當(dāng)?shù)氐呐訛槠蓿鸭野苍诹嗽侥?,他們的后人也溶入了越南民族之中。天長日久,中原文化+嶺南文化+越南原住民文化,就形成了越南與我們布依族、壯族所大不相同的民族文化。
(這個在稻田中蓋上一幢小房子,以方便在田間勞作的人休息的習(xí)慣,在貴州中部地區(qū)基本上消失了。但是在貴州南部和越南,這個習(xí)慣還保留著,這應(yīng)該是古駱越人留下來的農(nóng)耕風(fēng)尚吧。)
寫到這里時,我想提醒大家參考一下俄羅斯(羅剎)、白(俄)羅斯、烏克蘭這三個民族在分手后的演化歷史。這樣比較下來以后,大家就會明白越南人為什么和原先和他同根生的壯族、布依族大不相同了。既然我們布依族和壯族不是漢族,那越南人毫無疑問也不是漢族了。
(夷話*,就是我們布依族的語言。我們布依族都是把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叫做夷話。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屬于圖片創(chuàng)作者及始發(fā)媒體。)
2. ?屰的發(fā)音
1. 邩乇「huo zhe」音譯: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2. ?屰(xiang ni)音:想你;意:邂逅。始于心動,終于白首,愿我年年有你。
3. 玊,讀音(su)。意為有瑕疵的玉。玉有瑕疵才獨(dú)特,人有缺點(diǎn)才獨(dú)特。
4. 羊丂(xiang yu)音:相遇 意:癡情。幾分癡情,幾分在意。
5. 嫑忈(biao ren)釋義:再遇見,視為路人!就當(dāng)沒有遇見過你!
6. 嘦怹〔jiao tan〕釋義:一心一意,只愛一人!
3. 蠐螬的發(fā)音
蚋 蚋 “小咬”一詞來源于南方人對蚋,蠓等昆蟲的俗稱。這些微小的蟲要比我們熟知的蚊子更讓人痛恨,蚋和蠓有著尖銳的刺吸性口器,就像蚊子一樣,雌蚋和蠓都是吸血鬼,它們喜歡吸食動物的血液,其中也包括人類。 蠓和蚋從名字上似乎都與蚊無關(guān),它們分屬搖蚊總科下的蠓科和蚋科。
?蠓和蚋的“近親”:蛾蠓(蛾蚋)并不會吸血 值得一提的是,樓道中常見的一動不動的毛茸茸的“小蛾子”也是他們的親戚,這種樓道中的昆蟲叫“蛾蠓”或者也可以叫“蛾蚋”,不過它卻不吸血,大家不必?fù)?dān)心。 蠓和蚋體型都很小,蠓俗稱小黑蚊,蚋俗稱小黑蠅,真是一對吸血小黑友。在夏天,光線不強(qiáng)植物多的地方,裸露的皮膚很容易招惹它們過來。 蠓、蚋還喜歡集群繞著人頭頂周圍婚飛,讓人十分厭惡。
被蠓和蚋咬,會比蚊咬感覺更癢更難忍,甚至?xí)l(fā)皮炎,至少要好幾天才能恢復(fù)。 但是問題也來了,東北的小咬并不咬人,那么它們到底是什么? 東北所謂的“小咬”,其實根本不咬人! 襲卷東北的“小咬” 其實根本不是蠓和蚋 到了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對人類來說這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可是對于昆蟲來說這可是生死攸關(guān)的尖峰時刻,昆蟲為了冬眠和繁殖會開始瘋狂的遷棲與覓食,我們的東北“小咬”其實就是在我們城市中數(shù)量龐大又很難被人主意到的昆蟲——蚜蟲
4. 囁嚅的發(fā)音
囁嚅nièrú 想說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說出來訕訕shnshan:不好意思的樣子。
悻悻xingxing:怨恨失落的樣子。怏怏yangyang:不高興,不滿意,不服氣的神情。
5. 妯娌的發(fā)音
1.
古代稱丈夫的嫂子或年長之妾:娣~(a.妯娌,兄妻為“姒”,弟妻為“娣”;b.同夫諸妾,年長者為“姒”,年少者為“娣”)。
2.
古代稱姐姐。
31.
古代稱丈夫的嫂子或年長之妾:娣~(a.妯娌,兄妻為“姒”,弟妻為“娣”;b.同夫諸妾,年長者為“姒”,年少者為“娣”)。
2.
古代稱姐姐。
3.
姓。.
姓。
6. 饸饹的發(fā)音
蕎麥饸饹的讀音應(yīng)該是,蕎qiao二聲,面mian四聲,饸he二聲,饹lao輕聲。
7. 嫪?dú)钡陌l(fā)音
1、嫘(léi)祖,相傳為軒轅黃帝之正妃。
2、倉頡(jié),傳說中黃帝的史官,相傳曾創(chuàng)造了漢字,也寫作蒼頡。
3、顓頊(zhuān xū),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
4、帝嚳(kù),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
5、鯀(gǔn),傳說為原始時代部落首領(lǐng)。
6、契(xiè),傳說為帝嚳之子,商朝始祖。
7、皋陶(gāo yáo),傳說中夏朝人,被大禹選做繼承人。
8、關(guān)龍逄(páng),夏朝賢臣,因勸諫桀而被殺。逄(páng)蒙。
9、妲(dá)己,殷紂王妃子。
10、妺(mò)喜,夏桀妃子。
11、褒姒(bāo sì),周幽王姬宮湦第二任王后。
12、史籀(zhòu),周宣王時史官,曾作大篆,后世稱大篆為籀文。
13、伍員(yún),即春秋時期楚國的伍子胥。
14、石碏(què),春秋時期衛(wèi)國人,大義滅親名垂青史。
15、闔閭(hélǘ),春秋時期吳國國君。
16、屠岸賈(gǔ),春秋時期晉國人。
17、趙衰(cuī),春秋時期晉國大臣。
18、伯嚭(pǐ),春秋時期吳國大臣。
19、叔梁紇(hé),孔子的父親。
20、南宮適(kuò),孔子弟子。
21、禽滑釐(qín gǔ lí),墨子的弟子。
22、李悝(kuī),戰(zhàn)國時期魏國政治家。
23、淳于髡(chún yú kūn),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
24、女嬃(rǔ xū)亦作“女須”。傳說是屈原之姐(有爭議)。
25、樗(chū)里疾,即嬴疾,戰(zhàn)國時期秦國宗室,名將。
26、嫪?dú)保╨ào ǎi),戰(zhàn)國時期秦國人,為呂不韋門下舍人,秦王政母親趙太后的男寵。
27、樊於期(fán wū jī),戰(zhàn)國時期秦國人,后投奔燕國,被荊軻借其人頭以刺秦王。
28、黨(zhǎng)氏,春秋時期魯國大夫。
8. 忸怩的發(fā)音
厚而忸怩的讀音是yán hòu ér niǔ ní。
忸[niǔ]漢語漢字
忸是形聲字,忄為形,丑為聲。讀niǔ。忸怩指慚愧或羞澀的樣子,引申為不好意思、不大方,見于《荀子》等書。
康熙字典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女六切,音朒。慙也。《書·五子之歌》顏厚有忸怩。又《集韻》《韻會》《正韻》女九切,音紐。習(xí)也?!盾髯印ぷh兵篇》忸之以慶賞?!蹲ⅰ封钆c狃同。
9. 踟躕的發(fā)音
踟躕? ? 拼音: chí chú
同音字:躊躇、踟跦、躑躅
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搔首踟躕。——《詩·邶風(fēng)·靜女》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獫h樂府《陌上桑》
踟躕不知所措。也作“踟躇”
踟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爲(wèi) chí chú,意思是指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躊躇? ?拼音:chóu chú
釋義:
1、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2、做思量、考慮的意思。
3、很得意的樣子。
10. 齟齬的發(fā)音
齟齬,讀音是(ju yu ),都是三聲,很高興解答。
11. 蛞蝓的發(fā)音
蝓[yú]筆畫15部首蟲[釋義]蛞蝓[kuòyú][名]軟體動物,身體像蝸牛,但沒有殼,吃蔬菜或瓜果的葉子,對農(nóng)作物有害。亦稱“蜒蚰”,俗稱“鼻涕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