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什么意思(受唔受扣什么意思)

1. 受唔受扣什么意思

1. 受唔受扣什么意思

戴帽子不量尺寸 ——胡扣。

水扣油 ——撈唔埋。

說書的留扣 ——下回再說。

大笸籮扣王八 ——? 一個跑不了。

馬尾籮扣釘子—— 非扎破不可。

打了死結(jié)的扣 ——越拉越緊。

風(fēng)刮帽子扣麻雀 —— 意外收獲。

鐵拉鎖,子母扣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拿尿盆往頭上扣 ——自找沒趣。

最貴的扣子 ——回扣。

頭發(fā)絲扣算盤 ——精打細(xì)算。

黃鷹抓住了鷂子的腳 ——扣了環(huán)了。

耗子啃草笠 ——想扣帽子。

月半退到初 ——七折八扣。

屎盆往腦袋上扣 —— 栽贓(臟)。

拿屎盆往頭上扣 —— 自找沒趣。

拿鍋蓋戴頭上 ——亂扣帽子。

螞蟻頭上戴斗笠 ——亂扣帽子。

拿著草帽當(dāng)鍋蓋 ——亂扣帽子。

打死扣的繩結(jié) ——越拉越緊。

癩鷹扣在鱉腿上 ——飛不動,爬不動。

醬缸帽子扣絞椎 ——尖里有尖。

一團(tuán)亂麻繩 ——解不開扣兒。

肚子里彈吉他 —— 扣人心弦。

一根線扣兩只螞蟻 ——? 一個也跑不了。

圪桃皮里扣人人兒 —— 里外圪搓。

一張魚網(wǎng)千只眼 —— 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一張漁網(wǎng)千只眼 —— 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背著腳扣上梯子 —— 多此一舉。

一個模子扣出來的 —— 一路貨色。

扯不斷的鏈條 —— 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

雕像匠不給神像扣頭 ——知道老底。

一文錢不落虛空;頭發(fā)絲扣算盤 ——精打細(xì)算。

大笸籮(盛谷物等的器具。用柳條或篾條等編成)扣王八 ——跑不了。

扣在籠里的兔子——擠擠撞撞

扣在篩子下邊的麻雀——干撲騰沒辦法

2. 受唔受扣先,是什么意思

2. 受唔受扣先,是什么意思

要我依舊

1519是愛情意思“要我依舊”也就是希望你要依舊愛著我,希望我們兩個人一生一世,永遠(yuǎn)不離不棄,去長相思守到天荒地老,去長相思守到??菔癄€!我希望你我之間的愛情并不是一時一刻的那么短暫,也并不是一時興起曇花一現(xiàn)的!其實(shí)1519是個諧音愛情密碼

1529愛情含義意思“與我愛著”數(shù)字1529漢字拼音諧音很明顯就是“與我愛著”,也只是表達(dá)了心愛的情人正在與我深深的彼此愛著!我們兩個人就是愿意這樣毫無保留的付出所有

3. 你受唔受扣是什么意思

受不受扣在廣東話(粵語)中正確的應(yīng)該是:受唔受溝!這句廣東話其實(shí)是一句男生向女生示愛的赤裸裸的表白。男生由于性格的不同,有些內(nèi)向且性格陰柔的男生只會通過很多隱晦的方式向心儀的女生暗示,有的天生性格粗獷直爽的男生就會直接問女生:受唔受溝?意思是:(你)接不接受我的追求,做我的女朋友?

4. 受受扣是什么意思

原耽圈美人攻代表:沈巍 花城 藍(lán)忘機(jī) 阮南燭

分別出自《鎮(zhèn)魂》、《天官賜?!?、《魔道祖師》→又名《無羈》、《死亡萬花筒》

p大的《鎮(zhèn)魂》大家應(yīng)該都不陌生,恨我當(dāng)年站錯了cp,看之前請熟讀文案再入坑!

《天官賜?!贰ⅰ赌У雷鎺煛纺慵业墓タ墒浅隽嗣膶櫰蘅衲?/p>

《死亡萬花筒》我覺得還行,不算特別恐怖,不過膽子很小的話就不算特別建議了。 另:死亡萬花筒真的巨好看啊

原耽圈四大騷攻:賀朝 嚴(yán)峫 祁醉 丁漢白

分別出自《偽裝學(xué)渣》、《破云》、《awm》、《碎玉投珠》

《偽裝學(xué)渣》賀朝夫斯基的背影大家了解一下,我開挖掘機(jī)帥不帥??

《破云》你我本無緣,全靠我砸錢

《awm》地獄空蕩蕩,祁醉在人間

《碎玉投珠》漢白玉佩珍珠扣,只等朝夕與共到白頭

原耽圈四大騷受:費(fèi)渡 顧昀 鐘宛 魏無羨

分別出自《默讀》、《殺破狼》、《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魔道祖師》→又名《無羈》

費(fèi)渡“未經(jīng)允許,擅自特別喜歡你,不好意思了?!蔽覀冟洁降倪@句告白必須坐穩(wěn)這個寶座

顧昀:“心肝過來,我給你把眼淚舔干凈”

一生一世,只|日一次

ps:感覺夏習(xí)清也應(yīng)該在里面,又騷又浪,出自《我只喜歡你的人設(shè)》提名

原耽圈學(xué)霸代表:蔣丞 賀朝(綁定個自家男朋友謝俞) 厙瀟 楚慈

分別出自《撒野》、《偽裝學(xué)渣》、《刺骨》、《提燈看刺刀》

原耽圈窮人代表:狗蛋家男團(tuán)

巫哲太太的文的文很多都是互相救贖的故事,喜歡強(qiáng)強(qiáng)的姐妹可以來了解一下,如《撒野》中的大飛和丞哥,《解藥》里的三哥和積家,《一個鋼镚兒》里的狗哥和小天哥哥。

原耽圈活爛代表:淮家男團(tuán)

原耽圈渣攻代表:188男團(tuán)、蔣文旭

水千丞:《小白楊》、《附加遺產(chǎn)》、《娘娘腔》、《誰把誰當(dāng)真》、《職業(yè)替身》、《你卻愛著一個傻逼》、《針鋒對決》、《老婆孩子熱炕頭》、《一醉經(jīng)年》,無儀寧死《最愛你的那十年》

5. 受無受扣啊是什么意思

男士在出席一些正式場合時,都是必須要身穿西裝的,這算是一種常規(guī)禮儀,只不過我們在穿的過程當(dāng)中,有一些男生經(jīng)常會把最后一個扣子打開,還有一些會直接扣上,那么這個扣子到底扣不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西裝最下方的那個扣子是永遠(yuǎn)都不會扣上的。其次就是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場合站立的時候,起碼要把自己倒數(shù)第2顆扣子扣上,坐下的時候再解開,站起來的時候再扣上就好了。最后就是一般在商務(wù)場合的話都是不用去扣的。從上面第1點(diǎn)我們就可以看出,最下面那一顆扣子是不用扣的,這個可能和大家長期養(yǎng)成的審美是有著直接關(guān)系的。

如果非要問個為什么的話,那么就要從一個傳說開始說起了。在20世紀(jì)早期的時候,英國國王最先開啟了最下方不扣扣子的趨勢。當(dāng)然他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因?yàn)楹每?,主要就是因?yàn)樗麑?shí)在是太胖了,根本就沒有辦法扣上,再加上他里面也套了幾件衣服。

這個國王是非常喜歡穿著西裝去騎馬的,但是如果把扣子全都扣起來的話根本不方便,所以為了不冒犯國王,那個時候的一些大臣也開始跟著他的穿衣方式一起穿。因?yàn)楫?dāng)時歷史背景的原因,那時候的國王對于世界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從那以后這種穿衣的風(fēng)格就慢慢的開始流傳了。

其實(shí)不管有沒有這個國王的原因,一旦這種風(fēng)格被人欣賞或者是成為大眾審美就很難再去改變了,如今不扣扣子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禮儀了,所以男生應(yīng)該把自己最下面的扣子給解開,這樣才能符合西裝的剪裁,才會更加具有感覺。對于經(jīng)常穿著西裝的人來講,大多數(shù)都會參與一些商務(wù)或者是社交禮儀場合。對于我一個經(jīng)常和服裝打交道的人來講,也學(xué)到了關(guān)于西裝的一些禮儀要求。

在穿著西裝時穿雙排扣的西裝,扣子是要全部都扣上的。若是單排的兩???,那么只扣第1顆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用管。如果說是單排三粒扣,那么中間的那一顆扣上就可以了。如果說是單排一粒扣,那么扣不扣都是可以的。如果說穿三件,然后再套西裝的話,應(yīng)該把馬甲上的扣子全部都扣好,外套的話就不用了。上面就是關(guān)于到底扣不扣最后一個扣子的介紹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呢?你是否也經(jīng)常會不扣呢?

6. 扣受是什么

男生把一個扣子解開一兩個,會顯得很輕松隨意,帥氣大方。另外也舒服,美觀。會顯得英姿勃勃,帥氣逼真。沒有了系上扣的那種呆板,木訥,和死氣沉沉。

雖然系扣帶領(lǐng)帶比較正規(guī),也比較帥氣,但是看上去很有緊迫感,沒有輕松的感覺。所以還是扣子解開一兩個比較輕松。

7. 受唔受扣啊你粵語是什么意思

唔敢出聲是粵語,不敢出聲的意思,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太離譜了,被別人指責(zé)就唔敢出聲噶,在強(qiáng)勢壓迫下,動彈不得怕,吔系唔敢出聲咯,做虧心事被人發(fā)現(xiàn)受罵了,同樣系唔敢出聲哦?,家里孩子調(diào)皮搗蛋時被罵,只能低著頭,扣著手指,唔敢出聲咯。

8. 受木受扣啊你是什么意思

常用文言虛詞詳析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

臣從其計(jì),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繁砥谕?。)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

1.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二)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項(xiàng)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1.用作代詞。有時分指它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時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種情況,可譯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記》)

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譯為"或許"、"也許"、"可能"等。例如: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作連詞。表示兩種(或以上)情況可供選擇或者動作行為的交替發(fā)生,可譯為"或者""有時"。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沒。(《周處》)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qiáng)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xiàng)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xiàng)羽本紀(jì)》)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1.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結(jié)??勺g為"……以后""已經(jīng)""完全"等,有時"既已"連用,可譯為"已經(jīng)……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時間以后,發(fā)生了某事,可譯為"不久",有時"既而"連用,意義不變。例如: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jì)。(《子魚論戰(zhàn)》前"既",已經(jīng);后"既",完全。)

弗聽,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左傳》文公元年)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2.用作連詞。連接詞與詞、分句與分句,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實(shí)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論。常和"且""則""又"等詞前后呼應(yīng)。例如: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

1.用作連詞。用在復(fù)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讓步,可譯為"即使""縱使";或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與妻書》)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2.用作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前后兩件事緊相銜接,或表示兩種情況緊相聯(lián)系??勺g為"立即""馬上""就"等。例如:

(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溃闯洪帍U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采草藥》)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調(diào)劑之法也。(《治平篇》)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diǎn),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cái)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yàn)?。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p>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bǔ)語??筛鶕?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雖"作連詞,在文言中有兩種用法。

1.用在假設(shè)關(guān)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認(rèn)一種假設(shè),然后轉(zhuǎn)入正意,可譯為"即使"。例如: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

2.用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認(rèn)一事實(shí),下面再轉(zhuǎn)入正意。可譯為"雖然"。例如:

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zhàn)》)

3.復(fù)音虛詞"雖然"。

現(xiàn)在漢語用"雖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個"雖"字。文言的"雖然","雖"是轉(zhuǎn)折連詞,"然"是指示代詞,結(jié)合在一起,有承上轉(zhuǎn)下的作用,相當(dāng)于"雖然如此"或"話縱然這么講"。例如: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ā短砌虏蝗枋姑罚?/p>

1.用作連詞,主要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鴻門宴》)

"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zhuǎn)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例如: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還常和"則"結(jié)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實(shí),"則"是由此進(jìn)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單譯為"那么"。例如:

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2.用作代詞。相當(dāng)于口語中"這樣""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3.用作助詞,又分兩種情況。

(一)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相當(dāng)于口語的"……地"。例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

(二)用在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yīng)的,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例如: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然"還常作應(yīng)對之辭,同口語中"是的""對的"相似?;蛘弑硎举澇?、同意,即"認(rèn)為是""認(rèn)為對"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聞。"(《譚嗣同》)

成然之。(《促織》)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二)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shí)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yàn)?"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p>

(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勺g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惟(唯、維)

1.用作副詞。

(一)表示限于某個范圍,相當(dāng)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譚嗣同》)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個范圍,相當(dāng)于"只有""只是"。如:

今數(shù)雄已滅,惟孤尚存。(《赤壁之戰(zhàn)》)

原其理,當(dāng)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夢溪筆談》)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當(dāng)于"希望"或"請"。如: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jì)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根據(jù)與緣由,相當(dāng)于"正因?yàn)?"只因?yàn)?。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肴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常與"是"搭配成固定結(jié)構(gòu)"唯……是……"。如:

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jìn)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問說》)"惟""唯""維"作為虛詞使用時,古時可以通用。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yàn)?"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yáng),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1.用作副詞。 "蓋"用在句首,作副詞,表示下邊說的一些話,是帶有推測性的斷定,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將伐顓臾》)

表示這種意思的"蓋",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與妻書》)

2.用作連詞。 連接上文,起說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確定之意。如:

今言"華"如"華實(shí)"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謝靈運(yùn)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dú)不言此山,蓋當(dāng)時未有雁蕩之名。(《雁蕩山》)

1.用作助詞。

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fù)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shí)者成實(shí)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xiàng)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1.用作疑問副詞。

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dāng)于"怎么""怎樣"。 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鴻門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

2. 用作疑問代詞。

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于動詞之前。相當(dāng)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鴻門宴》)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dú)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p>

3.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jiān)唬?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1.用作連詞。

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所以""因此"。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有時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2.用作副詞。

有"從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zhì)于趙。(《史記·刺客列傳》)

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公子怪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推薦閱讀

熱文